The Reader (2009) 讀愛

《讀愛》是今年奧斯卡另一部很強的英國片,敗於同國的《一百萬零一夜》之下,只能嘆生不逢時,幸好琦溫絲莉憑此片奪得影后,總算為此片爭了一口氣。其實除琦溫絲莉的精湛演技外,此片編與導皆出色,即使有不少性愛場面,仍然滲著英國片的典雅味道。原著作者為德國法學教授,但本片文學性很高,不是因為片中出現的文學作品,而是因為片中對主角心理描寫的深度,遠超過其情節或德國人對戰爭的反省。以前這類文藝片才是奧斯卡的嬴家,但今時今日會輸給較平易近人的《一百萬零一夜》。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被愛的故事,片中「讀」是個隱喻,但香港片名(《讀愛》)和台灣片名(《為愛朗讀》)都不約而同把它點破,還是原片名比較含蓄。故事敘述少男米高愛上一個年紀足可當他母親的女子漢娜(琦溫絲莉),他初嚐雲雨,由性至愛,不能自拔,深深愛上了她,但她卻不辭而別,對他造成莫大打擊,令他半生不能對其他女人開放自己,即便是對自己的女兒也不能。米高和漢娜雖然都貪婪地從對方身上索取肉慾的歡愉,但他們之間不止於性,還有文學,米高給漢娜「為愛朗讀」,並不只是換取性愛,他真心喜歡她,願意做她喜歡的事,還帶她去旅行,只希望換取她的快樂。

相對於米高,漢娜這個角色比較難於解讀,她喜歡米高嗎?還是只是貪圖他的身體?她視人命如草芥嗎?還是只是愚忠?她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她是否值得同情?是非黑白,並非涇渭分明,編導用了很多細節去透視漢娜的內心。其實漢娜只是一個渴望被愛,卻又倔強和拙於表達感情的平凡女人。她喜歡別人為她朗讀,隱喻她希望得到別人對她的愛;她不能寫,隱喻她不懂得傳達自己對別人的愛。所以她和米高的溝通是單向的,因而影響了米高半生。米高無法理解她離去的原因,不知道漢娜究竟是愛他,還是把他當成另一個集中營中的弱者,叫她們為她讀書然後丟棄,他半生為此所苦,更加上她是一個納粹罪犯,令他無法原諒她。然而編導所刻劃的漢娜,絕非冷酷無情,而且恰恰相反。漢娜第一次遇見米高時,米高生病,漢娜照料他,並送他回家,乃出於好心,那時並無他意。她雖是個藍領,但有欣賞文學的能力。米高上電車找她,她敏感地為他不上她所在的第一卡而惱怒。單車旅行,她會為教堂中的兒童合唱而感動莫名。到她被升職,意味她要離開米高,她苦惱,但羞於啟齒,連米高的朗讀也聽不下去。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漢娜是一個有情的人,但為了一點自尊,她寧願放棄寶貴的東西。無法表達的愛,只能藉著好好地替米高洗澡來表現,然而年少的米高並不能理解。後來漢娜在獄中學會寫字,她才開始懂得表達,在她寫給米高的短信中,她寫道:”Please send more romance”,當然不單是指米高錄音的故事。然而米高的回答不是浪漫,而是冷漠,她終於嘗到米高的痛苦,但她不像米高般選擇封閉自己,她再次選擇了離開。20年的牢獄生涯都熬過,漢娜若是無情,又怎會走上絕路?解鈴還須繫鈴人,漢娜的選擇,令米高頓悟,他終於能夠向人吐露自己秘密,並向女兒敞開心扉。

本片就是這樣一部外在情節簡單,但心理描寫複雜的電影。它的性愛場面大膽,但人物的情感纖細。漢娜這個角色,非常難演,心理變化微妙,但琦溫絲莉演得絲絲入扣,全片幾乎是她的個人騷,非常厲害,其他對手大概也敗得心服口服。本片最大的懸念,是漢娜究竟愛不愛少年的米高?其實編導已在片中提供了答案。片中所見的漢娜,基本上不擅掩飾自己,她甚至在庭上直話直說,沒有考慮她的說話對自己不利。她唯一的謊言,就是承認寫了她不可能寫的報告,為的是保住自己死守的尊嚴,除此之外,她並無謊言。那年漢娜和米高關係已持續了4星期,因為電車事件而吵架,她趕米高走,米高難受,回去道歉,二人關係跨進一步,她提出先讀書,後做愛,這是暗喻他們的關係由先性後愛轉變為先愛後性。那次,米高問了漢娜三個問題:「我真的對妳不重要嗎?」她搖頭。「妳原諒我嗎?」她點頭。「妳愛我嗎?」她沉默了一下,確實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