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utiful (2010) 美麗末日

本片香港片名《美麗末日》,台灣片名《最後的美麗》,都有「美麗」和「終結」之意,但都沒能譯出英文片名(Biutiful)所指的「美麗」,是一個錯誤,是帶有缺陷的。片中點題的地方,頗爲隱晦,也十分玄妙,主角Uxbal(積維爾巴頓)教女兒串英文字beautiful,但鏡頭沒有清楚拍出他有沒有串對。後來Uxbal發現兒子的畫中,beautiful也被串錯爲bitiful。編導暗示,兩姊弟都不認識「美麗」,儘管Uxbal曾經想譲他們知道。問題是,他自己是否也串對了?兒子的錯誤,是否來自姊姊?而姊姊的錯誤,是否來自父親?Uxbal以爲把「美麗」搞對了,到頭來卻發現那原來是錯的。主角盡了最大的努力在離世前把身邊的事情修補,無奈事與願違。

Uxbal的處境,是男人的惡夢。游走於法外的生計、無可救藥的婚姻、年幼無知的兒女、已擴散的前列腺癌。這是老生常談,如果你只剩下幾個月命,你會做什麼?有家庭的男人,大都會先考慮到兒女,Uxbal也不例外,但他還考慮到前妻、朋友,甚至自己仲介的黑工,把自己排到最後。這部電影中真正「美麗」的東西,是Uxbal的人格。他只是個小人物,但他擁有着世人越來越不重視的東西——責任和道義。

Uxbal自幼喪母,父親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他明白一個沒有父親的家庭欠缺了什麼,更不用説連母親也沒有的情況。爲了譲前妻和子女能夠過正常的生活,他試圖原諒前妻並重修與她的關係,也期望她能照顧兒女。另一方面,明明已自顧不暇,他卻仍幫忙黑人朋友和中國黑工。他們無疑是他賴以爲生的「資源」,但他把他們看作是人,而非生財工具。即使要盡量把錢留給兒女,他仍願意把一部份錢分給被捕黑人朋友的妻子(Ige),又爲中國黑工們添置暖爐。他以爲把事情都處理好,但是世事往往不會朝理想的方向發展。

本片有兩個相連的主題,其一是死亡。全片充滿死亡的意象:天花板的飛蛾、天空的飛鳥、雪地中的貓頭鷹、棺中/床上/地下室的屍體。死亡,比我們想像中接近,而且常常突如其來。Uxbal的父親爲逃命遠走墨西哥,卻在兩周後得了肺炎死去。最初Uxbal也不肯相信自己會就此死去,然而他的朋友(Bea)告訴他:你會死去的,處理好後事罷,那才是最重要的。是的,我們都無法逃避死亡,只能盡力在那之前做好應做的事。

本片的第二個主題,是父子/女情,寫得真實感人。Uxbal沒見過父親,一直引以爲憾,他具通靈能力,但即使機緣巧合譲他看到尚未腐化的父親遺體,他亦無法與父親對話。父子間的溝通,總是太遲。戲中因車禍喪生的小孩,亦只能通過Uxbal向父親道歉,希望他父親原諒他偷了一只錶。歷史不斷的重覆,Uxbal雖然不像父親連向兒子道別的機會也沒有,但到底難以向稚子直言。他的兒子到最後也不知道他的離去,只有較懂事的女兒,才能在快樂的時候(慶祝生日)看到了父親的痛苦。當Uxbal把那兩塊黑石塞到兒女手中,並囑咐他們好好保管時,那暗藏的離愁別緒,實在教人心酸。Uxbal的父親離開西班牙時,把戒指交給Uxbal的母親,便一去不返。Uxbal把戒指留給女兒後,亦悄然而去。在那茫茫雪地中,他終於遇上父親,與他談笑風生。他的父親問他,知不知道貓頭鷹死後會吐出毛球,這也是Uxbal的兒子曾經問過他的問題。閒話家常,便已是血脈相連的父子親情。本片談的是傷感的題材,但絕不煽情,情感控制得當,一直醞釀到Uxbal的女兒發現他病情嚴重那一場才予以釋放。Uxbal無法再隱瞞,只好承認,並請求她不要忘記他。女兒那緊緊的擁抱,便是最好的回答。Uxbal與子女的關係,是全片的最大安慰。Ige最終沒有走,是編導給Uxbal的回報,也是給觀眾的一絲希望。

積維爾巴頓的演岀含蓄内歛,外冷內熱,感情全都在雙眼裡,看得令人揪心。這是一部西班牙語的外語片,但他仍能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這情況很少岀現,可見他的表現是突破性的。沒有得獎是時也運也,個人而言,我喜歡他的演出遠多於《皇上無話兒》的哥連卓夫。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堪稱墨西哥的電影奇才,10年間只拍過四部電影,產量不多,但部部都是精品。他切入主題的手法獨特,技藝超凡,鏡頭、剪接和音樂,配合得精簡和諧,幾個音符,幾個鏡頭,氣氛便滲出來。這是他第一次棄用多線和不按時序的敘事模式,雖然技巧是相同,但只用了簡單的倒敘,故事也集中在一人身上。這可能是他在求變並走向觀眾,但始終是外語片,票房成績與《巴別塔》不可同日而語,香港也只在極少數的戲院上映。然而,比起前作,依拿力圖這部作品反而是最貼近生活的。就像《東京鐵塔》,這些電影譲我們覺悟到,人生中有些痛苦是無可避免的,大部份人都要經歷一遍,然後繼續活下去,在此地,或在那舖著皚皚白雪的遙遠國度。

Black Swan (2010) 黑天鵝

今屆奧斯卡已塵埃落定,賽果十分「正常」。《社交網絡》賽前大熱,還真令人有點意外,該片不壞,但不對奧斯卡的口味,《皇上無話兒》(又一片商自以爲有趣的譯名)成爲真命天子,才符合奧斯卡的「傳統」。不過如果必定要二選一,我也會選擇《皇》,它整體上的確較《社》面面俱圓。我十分欣賞《社》的導演大衞芬查,但我並不認爲《社》是他的最佳作品,若要得獎,兩年前的《奇幻逆緣》更合理。芬查近年很明顯對未能得到奧斯卡耿耿於懷(看他在頒獎禮中愁眉不展便知一二),但即使真的憑《社》奪得最佳導演,也有太多幸運的成份,不是漂亮的勝利。我較看好他的下一部作品《龍紋身的女孩》,畢竟懸疑幽深的氣氛才是他的強項。雖然懸疑片/改編片也不是奧斯卡所喜,但如果多次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失之交臂的馬田史高西斯也能憑改編香港的警匪片獲獎,大衞芬查爲甚麼不能?

雖然我喜歡《皇》多於《社》,但若我是評審,兩片都不是我的首選。我真正喜款的是《潛行凶間》和這部《黑天鵝》。這兩片堪稱是荷里活2010年的兩部奇片,可惜編劇和導演都沒有得到更多的肯定。如果這是我一個人的奧斯卡,我會把最佳編劇頒給《潛》,而把最佳導演和電影頒給本片。雖然本片也有被題名最佳電影,但誰都知這類電影是無緣得獎的,連黑馬也不是。因爲它的題材太灰暗了,由始至終,我們看到的,只是女主角妮娜(妮妲莉寶雯)無法自拔的崩潰過程,絲毫沒有一綫希望。劇本寫得仿如精神科個案,十分詳細,層層遞進,如同《潛行凶間》中的升降機,帶領觀衆逐步下沉到主角潛意識的黑暗深淵。電影是如此的令人不安、沮喪,劇情遊刃於劇情片和驚慄片之間,卻非常真實地揭露了人性的矛盾和幽暗。我們一方面是那麼的努力勝過別人,同時卻又那麼的害怕被人取代。我們有時是那麼的希望達到自己或別人的期望,以至於扭曲了自己。

妮娜在墮下舞台後説她感到了完美,好像説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演出的完美。然而,真的的那樣嗎?與其説她追求的是完美,不如説她以爲自己追求的是完美。不如説,她非得要藉完美的演出來証明自己的人生不可。否則,她所作出的犠牲,便會變得全無意義。她被選中成爲天鵝,但其實只是一只自小被母親飼養着的籠中鳥。她背負著母親的期望,希望彌補母親未能成爲芭蕾舞家之憾,每天的生活只是練習,沒有朋友、沒有愛情、沒有娛樂,甚至連慶祝獲選的蛋糕也不敢吃。爲了成為主角,她放棄了正常的生活。如果演出失敗,她便一無所有,最多只能像她母親那樣,生個女兒把自己無法達成的希望寄託在她身上。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其實她一早便已開始陷入精神分裂。裂縫在電影開始不久便已出現,她(白衣)乘地鐵去劇院,便第一次看見了像自己的人(黑衣),在她當選爲天鵝之前,黑天鵝早已如影隨形。黑天鵝不斷演化,最終令她出現了兩極的轉變。台上,她演活了角色,作爲一個舞者;台下,她走向了毀滅,作爲一個人。

芭蕾舞劇《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兩個人,但樣貌相同,通常由同一位演員飾演。本片劇本聰明之處,就是把黑白天鵝由台前搬到幕後,由具象變爲抽象,由獨立變成一體,由白變黑,把黑天鵝變成了主角。這個顛倒黑白前後裏外的意念,相當高明,編導也執行得出色透徹。很少驚慄片能達到這種層次,也很少劇情片能如此驚心動魄。此片譲人想起波蘭斯基的《魔鬼怪嬰》(Rosemary’s Baby, 1968), 同樣着力描寫女主角的恐懼,該片的女主角美亞花露,當年也獲得了英國奧斯卡(BAFTA Award)的影后,而妮妲莉寶雯亦同樣得到。

第一次看妮妲莉寶雯,當然是《這個殺手不太冷》(The Professional, 1994),已是一個惹人憐愛的美少女。然後由《甜心伊人》到《星戰前傳》,到《誘心人》、《V煞》、王家衛的《藍莓之夜》和《雙情路》,看著她長大,出落得越來越漂亮,演技也漸漸成熟,惟一直未遇到突破性的角色,直到本片,她終於化成美麗的蝴蝶,展示出令人驚艷的演技。此角色仿如爲她度身定做,很難作他人想,而她亦不負眾望,演繹得絲絲入扣,緊緊牽扯人心。一次演出能夠橫掃各大小獎項,不是常見的事,可見她的表現得到一致認同。事業有成,台下亦因此片遇上了未婚夫並懷孕,作爲看着她成長的觀衆,也能感受到一點欣慰。如果找尚連奴來頒獎,不知是如何情景?

導演戴倫阿羅諾夫斯基並未憑本片獲較重要的獎項,有點可惜,但他的表現其實一點也不輸給得獎者。本片最後一段,由妮娜出場到結尾,長達15分鐘,非常精彩。戲中台前幕後雙線並行,互相交纏,劇情高潮迭起。繁複漂亮的鏡頭、剪接和場面調度,一氣呵成直至最後一秒,才戛然而止,觀衆被搖憾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就憑這一段,阿羅諾夫斯基足以成爲最佳導演了,但礙於奧斯卡的偏好,落敗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翻閱阿羅諾夫斯基的往績,發覺他作品不多,卻佳作連連,屢獲提名,是非常有實力的導演,而且年紀輕,才不過42歳,比大衞芬查還要年輕7年,所以還有很多機會的。我很相信,他和芬查,終有一天,必定會把那擦身而過的奧斯卡小金人拿到手。

Norwegian Wood (2010) 挪威的森林

由此片參加威尼斯影展,至正式上映,看過不少關於此片如何「不符原著」的報導,又説兩位女主角如何不像書中人云云。的確,像《挪威的森林》這種幾乎誰都看過的小説,對於直子和綠這兩個人物,誰不會滲進自己的想像?大概任誰一個讀者,也曾幻想過,如果自己是渡邊或直子或綠,又會如何處理兩段感情的糾纏和交替。每個讀者都希望導演(兼編劇)陳英雄拍出自己心中的挪威的森林,但陳沒有可能取悅所有人。都説村上春樹的小説難於改編,都説《挪威的森林》是難以影像化的小説。不錯是。此片也有很多未如人意的地方,但整體上它仍然透着原著的味道,我無法説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最少,它有松山研一。

選角方面,受到最少批評的,便是由松山研一來演男主角渡邊。當然,一方面是因爲,比起直子和綠,小説中渡邊的形像本來就相對地較爲模糊,演員比較容易融入。但另一方面松山研一的外型和演技也是不俗的。松山的電影香港也上映過不少,令人印象最深的,無疑是《死亡筆記》,松山活脫脫就是個從漫畫走出來的L,後來他更擔綱主演了《L之終章.最後的23天》。松山的演技多變、戲路廣闊,雖不算英俊,但可塑性高,由他來演渡邊,是相當適合的。在日本的年輕演員當中,也再想不出比松山更適合的演員。松山在此片的演出,亦不負眾望,是最貼近原著的角色。

至於直子,敏感脆弱、楚楚可憐,同時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性魅力,是難度極高的角色。聽到由菊地凜子來演,首先是覺得匪夷所思。如果你看過菊地在《巴別塔》和日劇《Liar Game 2》的演出,無論在外型和氣質上,你也是不能把直子和菊地聯想起來的。所以我猜想電影大概是須要一個願意裸露又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菊地在此片中並無大膽的裸露鏡頭。相反地,我們看到她頗爲令人意外的演出。的確,她的外型不像個弱質纖纖的女孩,演得也有一點點神經質,但她倒是能演到幾分直子那份自責與痛苦。

如果説菊地演直子成功了一半,那麼水原希子演綠就是個徹底的失敗。水原不夠漂亮,演技也幼嫩。她得到了一個很多女演員夢寐以求的角色,比起直子,綠也是一個較爲易於討好和演出的人物,但水原把角色糟塌了。她只是對着松山把對白一句句唸岀來罷了。水原是新人,却顯然不是天才型的演員,難以擔起綠這個角色的重任。起用她,可説是全片最大的失誤。

陳英雄的劇本據說是譲村上春樹看過的,但我想以村上的性格,既然答應了譲你改編,無論好壞也不便多言了。對讀者而言,劇本是忠於原著的,基本上它只是把原著濃縮。問題是,原著的篇幅雖不長,卻也不短,就像大多改編電影,很多細節都被迫省略掉,失去了原作的細膩感覺。就本片以言,不知是否被刪剪過,渡邊和直子/綠的交往過程實在太急,缺乏時間感,好像一瞬間便深深愛上了。幾個重要的角色(永澤、初美和玲子)都只剩下空殼,由於對他們的故事描繪不足,所以他們也發揮不到原著中對渡邊的啟悟。

劇情集中在三個主角身上,他們的處境相似,都在爲兩段感情和責任所苦,但他三人的性格像個等邊三角形,誰跟誰都不接近,結果各自作出了不同的選擇。直子愛渡邊,但她最終選擇死去了的Kizuki(原著用片假名キズキ,電影中譯做「木月」不知是否正確)。或者也可以説,直子愛渡邊,所以她不能選擇他。相反,綠愛上了渡邊,她選擇和男友分了手,等待渡邊,儘管她知道他另有喜歡的人。而渡邊根本無法選擇,他只能被動地被愛情、責任、歉疚所折磨,無法抽身。直子的選擇,是爲了解脫自己,也是爲了拯救渡邊,好譲他能夠選擇綠。雖説村上的小説很不日本,但《挪威的森林》中的這些情感,還是很日本的。

我喜歡此片的最大原因,是陳英雄的導演技巧,它簡樸、含蓄、沉靜,頗能怕出原著的意境。配合了李屏賓的精緻攝影,更是相得益彰。配樂也很有感覺,很多時幾個鏡頭加上一段短短的樂曲,便能把氣氛帶出。可能由於攝影和音樂運用的相似,此片有時會譲人想起王家衞——《重慶森林》(同是兩段感情的交替,兩個南轅北轍的女孩,王家衞的靈感或多或少也來自《挪威的森林》)——梁朝偉——《三輪車伕》,再回到陳英雄。《挪威的森林》的電影版譲人等了差不多20年(香港博益的《挪威的森林》中譯版是1991年5月初版的),陳英雄這個版本雖不是完美,但總算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讀者和影迷這20年的期盼。

The Next Three Days (2010) 驚劫72小時

幾年前,此片的編導保羅希堅斯的前作《撞車》(Crash, 2005)擊敗了李安的《斷背山》奪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我很替《斷》不值,不是《撞》不好,而是它不夠《斷》好。《斷》敗,大概是敗在題材,畢竟一齣同志電影,在一個歷史悠久的頒獎典禮中,佔不到一齣講種族矛盾的電影的便宜。《斷》片的題材雖較小,但若論劇本寫情之深,《撞》是遠遠不及的。然而,今次希堅斯以此片證明了他的劇本一樣可以以情動人,電影中男主角約翰(羅素高爾)對妻子無條件的信任和堅定不移的愛情,同樣令人感動。此片改編自一齣法國片,我不知道劇本有多少是取自原作,但單以現在這個版本而言,已經相當出色。所以當有影評人拿此片來跟《救參96小時》(Taken, 2008)相比,還説是「老翻」《救》的橋段,我也很替此片不值。除了兩片都跟法國片有遠親關係,我看不到有甚麼相似之處,根本就是很不同的電影。如果有人抄襲影射,也不過就是那些翻譯片名卻不斷把舊片名循環再造的人罷了。

如果要簡單分類,《救》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此片則自然歸入百搭的「劇情」片類型,但它如此情深款款,若説它「愛情」片也不爲過。相反,如果要刻意分類,此片應是「劫獄」片而不是經典片中常見的「逃獄」片,特別之處在於越獄不是由越獄者策劃,片中越獄者甚至是全不知情,而主角也不是越獄者而是劫獄者。不過此片是主題並不是劫獄,劫獄的過程只是舊調重彈(在囚犯被送往醫院途中下手),劇本的新意和重點在於劫獄前的準備,而且是從一個外行的觀點入手,叙述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如何劫獄,並細膩地揭示其心理狀態,相當高明地結合了懸疑、驚慄、家庭和愛情元素。

羅素高爾是奧斯卡金像影帝,得獎作品是《帝國驕雄》(Gladiator, 2000),近年他也接二連三地和《帝》片的導演烈尼史葛合作,最近一部便是《羅賓漢》(Robin Hood, 2010)。他的演技沉穩,實而不華,擅演硬漢,但我更欣賞他演出較爲柔弱的角色,例如《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 2001)。此片的角色,介乎兩者之間,非常適合高爾,而他亦演得極佳,不慍不火,外剛内柔,是繼《有》之後另一次精彩演出。

劇本對約翰這個角色的心理描寫,由第一場便已開始。開場時,他駕車載着一個傷者,傷者求約翰送他去醫院,但約翰來不及作決定,他已嚥氣。然後故事開始倒敘。這場戲不僅引起懸念,也預示了主角將經歷的道德掙扎。正如約翰求教的逃獄專家迪文(里安尼遜)所説,逃獄過程中,偶一不慎,便會害死無辜的人。事實上,約翰亦在迷亂中幾乎開車撞到一對僅僅只是路過的母女。而最終,如開場所見,他亦無法避免殺人。

約翰對妻子不離不棄,劇本亦用了不少細節來考驗。他的處境非常孤立,律師勸他重看證據、母親沒説出口但心中也是半信半疑、甚至連妻子自己也告訴他他的信任是錯的,但約翰沒有動搖。試百合匙出了紕漏,獄方亦叫他想想若父母皆坐牢,兒子會如何,但約翰也沒有動搖。事實上,即使他放棄了妻子,沒有人會怪他,只要他願意,他的人生甚至還可以重來。在公園認識的單親媽媽,漂亮大方,而且對約翰有好感,然而約翰卻沒有絲毫異心。爲救妻子,他寧做唐吉訶德。

幾場重要的夫妻對手戲,編導的手法也極爲洗練,例如約翰到獄中告知妻子上訴被駁回、約翰對妻子表示絕不相信她有殺人、妻子以自殺表明絕不會不帶兒子而流亡,都是情緒激動但對白極少(甚至沒有)的戲,洶湧的情感潛藏於畫面之下,充滿張力。

此片主要是寫情,但和《撞車》一樣,編導也不忘暗暗對美國的執法人員揶揄一番。他們不是無能,也不是沒有觸覺,他們察覺到約翰企圖在監獄搞鬼,那名白人探員,看到約翰在約翰外嘔吐,也注意起約翰,甚至開始監視他,但最終沒有跟進,錯過了阻止罪案發生的機會。到最後,他也發覺到約翰的妻子可能是無辜,他只差一步便找到了證據,但同樣地,也因爲沒有貫徹地執行而錯過了找到真相的機會。

最後一場,編導寫得甚有餘韻,約翰用相機拍下妻子摟著兒子睡去的照片,彷彿是想捕捉三年間所失去的東西,但他的表情並不快樂,顯得仍然放心不下。這不是童話故事,他們不會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前路茫茫,編導譲觀衆自行去想像約翰的心情。如果是低手的編劇,說不定還會閃回約翰訪問迪文時問過他最終是如何落網,而迪文回答是他自願投案,因爲他無法忍受,每天過着那提心吊膽害怕被捕的生活。

Red (2010) 猛火爆

很難想像比「猛火爆」更差勁的片名,此片的英文片名原意是 “Retired, extremely dangerous” 的意思,退了休卻極度危險,帶一點幽默,又帶一點荒謬,與故事的基調同步。也許直譯有點難,但最低限度也來個像樣點的片名吧,不是甚麼片名都是把「空」字變成「凶」那麼簡單的。台灣片名雖然土一點,但儘管只是「超危險特工」,也不知要比「猛火爆」好上多少倍。

中文片名蹩腳,但影片本身是好片,改編自漫畫,電影中的動作場面也散發著濃厚的漫畫/電玩味,略微誇張,但爽快、有新意,例如主角法蘭(布斯韋利士)從旋轉中的車從容步出並開槍還擊敵人,簡直可以用「酷」來形容。來自德國的導演羅拔舒雲奇看來越來越適應荷李活,由《高空三萬尺》強差人意,到《時光旅的戀人》拍出水準,到此片已可説是揮洒自如了。

單説情節的話,劇本並沒有很多新意,不外乎還是特工反被陷害,唯有靠自己所長查出真相和自救,但劇情勝在節奏明快,絕不囉嗦。故事的開始有點像早前上映的《戀戰特務王》(Knight and Day),都是被出賣的特工,都是滿腦子浪漫幻想的傻大姐女主角被無端捲入男主角的危機,連電影的風格也有點相似,都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然而《戀》片主要經營的還是浪漫,畢竟主角是型男索女(雖然快到嘗味期間),而此片的主角是光頭佬一名,浪漫只好拿來幽默一番,例如女主角莎拉(瑪莉露絲柏嘉)對法蘭説希望他有頭髮,又例如她看的小説名爲「愛的殘暴秘密」。劇情的起伏轉折則是此片較大,不止是一味的追追逐逐,例如法蘭帶著女友直搗黃龍,闖進CIA總部調查,然後反客爲主,明言要殺死主謀,都是不俗的設計。

不過,比起劇情,此片更可觀的是一衆重量級配角的演出。法蘭的昔日隊友,包括阿祖(摩根費曼)、馬榮(尊麥高維治)和維多利亞(海倫美蘭),演員全是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連反派也是久未露面的金像影帝李察杜里費斯,陣容不可不説鼎盛。四個老戲骨,雖然戲份都不多,但演技精湛,令影片像加入了陳年佳釀的新酒,別有一番醇厚風味。摩根費曼仍是一貫的氣度從容,尊麥高維治演這些乖張的角色更是手到拿來,一向演好人的李察杜里費斯變身奸人,喜劇式的演出也令人耳目一新,最大驚喜是海倫美蘭,她以前也演過幾輯英國電視劇《重案真兇》(Prime Suspect),但只是飾演冷靜精明的警官,在此片中首次看她拿起來福槍和機關槍,一樣似模似樣,更還與前蘇聯間諜愛恨交纏,演出精彩,不愧爲女皇。

論演技,布斯韋利士當然未及幾位影帝影后級人馬,但作爲一個具影響力的演員,他選劇本較重劇本創意,不拘泥於主角配角,甚至肯減片酬接戲,所以他間接也帶給過我們不少好電影,包括一些Cult片,如《危險人物》(Pulp Fiction, 1994)、《鬼眼》(The Sixth Sense, 1999)、《罪惡城》 (Sin City, 2005)、以至《索女.喪屍.機關槍》(Planet Terror, 2007)和本片等,對電影界的貢献,也絕不比其他幾位前輩少。

Confessions (2010) 告白

在日本,此片是R15+級,即未滿15歳(中學生以下)禁止入場,到了香港,電檢處卻索性把此片定爲III級,是否須要,見仁見智,個人認爲IIB級(不適合青少年及兒童,強烈建議家長給予指導)也無不可。片中並無過份的色情或暴力鏡頭,最具爭議性的,是少年的殘酷和教師的復仇,但電檢處當然會採取較安全保守的做法。

日本的少年法保護14歳以下的少年,即使殺了人,也不會被判終身監禁或死刑,最多是進少年教導所一段短時間便了事,傳媒甚至還不能報導少年犯的真實姓名,只能以少年ABC代替。所以,有不少少年犯鑽法律空隙,犯下殺人罪而不必受認得的懲罰,成爲日本的社會問題,很多小説、電影、電視劇都探討過此問題。日本的推理小説中,除了時効(即使殺了人,過了15年後便不會被刑事起訴,此法最近亦已被廢除),少年法問題亦時常被觸及,例如藥丸岳於2005年獲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天使之刃》。

原著只是作者湊佳苗的處女作,但主題、結構、佈局極佳,引起了頗大的迴響,還得到了2009年本屋(即書店)大賞。原書分六章,每章都用了奇特的標題——聖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和傳道者,分別以悠子(松隆子)、美月、直樹(少年B)的母親(木村佳乃)、直樹、修哉(少年A)和再次出場的悠子的視點來敘述,前5章篇幅相若,真相層層揭開,令人非一口氣讀到最後不可。處女作而言,的確非常出色,而且言之有物,揭露多種社會問題,表達的手法、角度也都有它的獨特之處。電影版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原著的劇情和多重視點的結構,但導演中島哲也的影像和剪接所構成的調子,卻與原著有別。中島是日本著名的廣告導演,影像流麗、技巧圓熟、變化多端,從他的第一部電影《下妻物語》便已可見。他的的鏡頭仿如廣告或MTV,賦有韻律感,十分悅目,但卻與原著給人的冷寂感覺不同。導演好像是嘗試利用一種外表像青春校園劇的手法去展現一個殘酷無情的世界,結果也可説是成功的,只是並非原著的氛圍。

另一個問題是,電影的剪接使電影的結構偏離了原著,標題字幕被角色的名字直接代替,但由於篇幅各異,原著的章節的比重已被破壞,説明是誰的自白的字幕已無絕對須要,反而破壞了電影自己的結構。其次,「聖職/殉教/慈愛/求道/信奉/傳道」顯然是反語,每一章的主角,其實都有自身的問題,悠子「傳道」的方法,更是離經叛道的復仇。這些標題是對日本社會/教育的嘲諷,刪掉了有點可惜。其實,結構是原著的最大優點,應該盡量沿用。對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來説,這也許無傷大雅,但對看過原著的觀衆而言,導演的剪輯/影像風格未免太强,凌駕在故事之上。

其他方面,劇本算是忠於原著,編導流暢地用鏡頭娓娓重述了故事。比較明顯的不同,是悠子的復仇意志。原著中的悠子,態度更爲冷靜、堅定不移,書中並沒有明顯透露悠子的內心掙扎,而電影中可能爲了譲主角更爲人性化或值得同情,編導加入了一場悠子跪地痛哭的戲。如果這是一個原創劇本,這説不定是一個好的細節,但是,作爲一個改編劇本,此舉並未完善了角色,反而削弱了原角色的性格、控訴的力量和故事的爭議性。事實上,主角作爲一個教師卻對自己的學生採取絕不原諒的復仇,正是原作的立足點與別不同之處。不管是從人物、佈局或創意出發,這個特點也是不應改動的。而且,悠子也不是沒有手下留情,引爆炸彈的,並不是她。如果修哉還想過收手,那麼他也救回了自己的母親。

電影中的最後一章,修哉知道了炸彈的地點,編導聰明地運用了修哉的逆轉時鐘去表現爆炸,暗示修哉是多麼希望時間可以倒流,多麼的後悔。這一組鏡頭、剪接與配樂,盡顯導演駕馭電影語言的功力。不過,不知道其他觀衆有沒有和我相同的感覺,就是忽然懷疑起究竟爆炸真的發生了嗎?還是只是修哉的想像?這個懷疑,原著是不會引起的,原著中的悠子,不會流着涙地問修哉那是否他重新做人的第一步。雖然作者並沒有寫出來,但我可以想象得到,說那一句話時,悠子那冰冷的眼神。然後她掛斷了電話,看着女兒的照片,才流下第一滴眼淚。

The Stool Pigeon (2010) 綫人

張家輝憑《証人》奪得多項影帝,獲各方肯定,是實至名歸。但是,如果沒有好角色,最好的演員也沒用。當然,相反亦然,我只是想説,編劇吳煒倫和林超賢有很大的功勞。幾十年來,香港人拍過大堆警匪片,大多是以警(包括臥底)爲主、以匪爲副,直到《無間道》,才出現比較重大的突破,發明了警匪雙方各派臥底的情節,把「無間地獄」這個概念,放於同爲臥底的兩位主角身上,互相平衡,不分軒輊。一定程度上,導演林超賢在《証人》中採用了相似的手法,把「罪咎」同時放在乒賊身上,描繪出另一個人間煉獄,拍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代表作。來到了這部《綫人》,林超賢算是保持了水準,它未及前作,但不至於相差太遠。情節上,它不是《証人》的延續,但内裡說的,卻仍是同一個主題。

論劇情,此片較《証人》弱,基本上是警方滲入械劫集團,希望在劫案後將匪徒一網成擒,但滲入者越陷越深,以至無法抽身。雖然主題不同,但情節與《龍虎風雲》(1987)相似,只是把臥底換成了線人,然後套用《証人》的模式,平衡發展兩個主角的戲。然而今次,主角的罪咎放得不夠平均,偏重在李滄東(張家輝)身上。李滄東背負了多重罪咎,他累到綫人廢噏(廖啟智)淪為瘋子,妻子傷殘兼失憶,而歷史還正在重演。相比之下,細鬼(謝霆鋒)這個角色便比較簡單,妹妹(鍾舒漫)淪為妓女,並不是由他所直接導致,而是因爲父親的欠債,最多也只能説,他爲未能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而愧疚。比起李滄東,角色的深度便淺了一層。

《証人》之所以好看,是因爲港產警匪片少有把匪徒刻劃得那麼深,今次爲求新鮮感,編導將張家輝和謝霆鋒的警賊身份對掉,便還原到以警爲主的舊模式,而且兩個角色的塑造也比《証人》遜色,家庭碎裂的警察、背負著悔疚的警察,我們已在荷李活的電影、電視劇、以至日劇中看過太多了。細鬼這個角色的心態,也比不上《証人》中的唐飛複雜。由於演員早已決定,這説不定是導演因應謝霆鋒的長短處而度身訂造。謝霆鋒憑《十月圍城》得到最佳男配角,演技獲初步的認同,但今次亦以近似的演法演出,未見進步。謝霆鋒演戲無疑努力,但他的演技着實仍須磨練。破相演出、不用替身等,是演員的專業精神,但並不等同演技。也許他需要的,是再多點時間,再多點歷練。

爲了強調李滄東的罪咎心態,編導用了比《証人》較重的筆觸,但有時力度未免過猛,劇情幾近煽情的邊緣。例如廢噏和李滄東妻子(苗圃)這兩個角色,便稍嫌過於戲劇性和悲情了。幸而編導在最後的處理上採用了克制的表現手法,例如李滄東要廢噏親眼看到仇家(尹揚明)被拒捕,和他看到妻子家人(鄭丹瑞)的痛哭而知道噩耗接著自殺等,便頗能表達到李滄東抑壓的感情而不至於過火。似乎,好的戲份都是在李滄東這邊。細鬼和妹妹的戲份便顯得過簡,其實如果要加強細鬼的罪咎,不妨説錢是細鬼自己所欠,他入了獄,累及妹妹被逼當娼,爲了贖罪,爲了贖回妹妹,他無法不當線人。細鬼與阿弟(桂綸鎂)的一段情較好,我喜歡他們之前的一面之緣,而不是舊情人之類的陳腔濫調。阿弟這個角色寫得不俗,亦剛亦柔,不是花瓶,編導最後還譲她與匪徒頑強對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被挾持。

《証人》成功,除了張家輝,其實更令人驚訝的,是林超賢在編導警匪片上的進步。幾年前他還在拍《閃閃的紅星》、《風雲決》那些電影,還以爲他已放棄港產片回内地發展了。想不到一回到了他擅長的警匪片領域,便如脫胎換骨。以前,我覺得他走不出陳嘉上的影子,但《証人》與《綫人》二片,無論在編或導上,他都已勝過陳嘉上了。他摸索到了自己的路、自己的風格,再不承襲他人。《証人》和《綫人》最可貴的地方是,它們雖然都是合拍片,但仍然保持九成的港產片風味。這種濃厚的港產片親切感,已經「買少見少」,想不到除了在杜琪峰的電影中找到外,還能在林超賢的電影中找到。港產片不應過份遷就内地市場而失去自我,否則只會成爲香港的「文化遺產」。所以《証人》/《綫人》這類又不失港產片特色的中港合拍片值得支持,如果林超賢説要再拍一部《X人》,來個罪咎三部曲,也不是壞事。

Inception (2010) 潛行凶間

前面提及,當今影壇,能與占士金馬倫匹敵的商業片「作者」,大概只有新蝙蝠俠的編導基斯杜化路蘭,《潛行凶間》便是明證。很多方面,此片比《阿凡達》更強,最少,它不須要極盡眩目的特技,不須要3D。路蘭拒絕使用3D拍攝,足見他對自己的劇本的信心,事實上,劇本正是此片最厲害的地方。它意念創新、情節奇詭,複雜得像電腦程式,却運算得精彩絕倫。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高明的劇本,10年前,路蘭寫出《凶心人》(Memento, 2000),已驚爲天人,今次再寫出《潛行凶間》,實在不得不佩服,更何況還有《死亡魔法》(Prestige, 2006),同樣是時間線十分錯綜複雜的劇本。路蘭絕對是不可多得的電影奇才,他的新蝙蝠俠電影已經夠好,但他這些比較個人化的作品,成就更高。

路蘭作爲編劇,最難得的地方是他不會爲得到更多的觀眾而降低劇本的複雜性。他藝高膽大,相信觀眾必定看得明,作爲導演,他的技法也確實高超,再複雜的劇情,在他的處理下永遠有條不紊,層次分明。他的劇本較爲複雜,主要是因爲他喜歡創新電影的時空。整個劇本就像一篇數學解題,解明了一條看似不可能的算式。劇情像演算過程,難度極高,但路蘭卻巧妙地把難題逐步剖開。《凶心人》是完全逆向的劇情,《死亡魔法》出現了倒敘中的倒敘而形成三條時間線,此片則運用了夢中夢而形成了多達5重的巢狀式時間綫,而路蘭卻竟然還遊刃有餘!路蘭寫劇本有可能是先從形式出發的,但他絕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者,相反,他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此片的劇本做到了韋家輝企圖在《再生號》嘗試卻失敗的意念,即是一重時空衍生另一重時空,另一重時空又再衍生另一重時空,多重時空互相影響,形成微妙的結果。然而《再生號》給人的感覺是亂,失掉了應有的邏輯,反觀此片卻是邏輯清晰,井然有序,置身劇情之中,趣味無窮。

進入別人夢境的構思,其實不新,早在80年代,荷里活已經拍出《魔域煞星》(Dreamscape, 1984)和《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1984),《22世紀殺人網絡》(Matrix, 1999)也有近似的概念但把夢境科幻化爲Matrix,後來又有《移魂追兇》(The Cell, 2000),連日本也有《盜夢偵探》(Paprika, 2006,筒井康隆的原作更是早於1993年)。至於夢中夢,亦曾在不少驚慄片中出現過。但是,從沒有人達到過此片的境界,從來沒有人像路蘭般把這個概念發揮到如此淋漓盡致的地步。他開發了很多前人未踏足過的領域,他甚至一開場便用上了夢中夢,然後再提出更進一步的,反過來把思想潛植進別人的夢中夢中夢的構想,迅即抓住了觀眾的興趣,引領他們入戲。

路蘭沿用他處理新蝙蝠俠的技巧,把一個抽離的題材置回現實中。當然,現實中不可能有蝙蝠俠,也不可能進入別人夢境,但路蘭盡量從一個寫實的角度去拍,所以我們看到蝙蝠俠如何把自己裝備成蝙蝠俠,所以我們看到此片中Cobb(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如何借助其它成員的專才來造夢。路蘭甚至沒有把故事的背景設定爲未來,也沒有把Cobb的能力設定爲超能力,他只是把它當成一種類似專業技能的東西。他又把一些真實的共同經驗,變成巧妙的規則,例如進入夢鄉總是不知不覺、下墜感導致夢醒、夢中的時間比真實長等。他更運用心理學的觀點,把潛意識實體化,例如潛意識會對外人有戒心,甚至襲擊入侵者來保護自己等。用升降機來表示Cobb的潛意識的深淺,也是簡單又真確的比喻。最痛苦的回憶,總是鎖在最深的地方。最上層的,則是美好的回憶,可以随時存取。唯有那裡,逝去了的事物仍然存在。唯有那樣,人才可以忍耐着生活下去。

《22世紀殺人網絡》雖是一部科幻動作片,但劇本在當時來説寓意頗深。它點出了我們一直生活在別人編程好的世界而不自知,每天只是行屍走肉地過日子,電影告訴我們,應該及早醒來,過真正的生活。《潛行凶間》的寓意相近但更複雜深闊。夢,可以是多層的,你醒來還必須再醒來才可以回到現實。你以爲自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嗎?有沒有想過,你猶在夢中?有些人明知自己是在夢中卻選擇忘記,回到現實卻仍然相信自己是在夢中,其實都是在逃避現實。而你心中的罪疚,亦會一直潛藏在潛意識的角落,出其不意地出現,阻止你回到現實。有些人就是迷失在自己夢中,蹉跎終老,滿懷遺憾,等待著孤單死去。路蘭劇本的深度,遠超其他商業片,相信與他在大學不是唸電影而是唸英國文學有關。他既有文學修爲,同時又具備理系的頭腦,所以他的劇本融會貫通、情理兼備,相當完美地融合了商業性與藝術性。

路蘭在片尾還放置了一個極爲玄妙的設計。第一個鏡頭,Cobb在岸邊甦醒過來,被帶到已老去的Saito(渡邊謙)前,然後故事開始倒敘,到最後,我們知道,那其實是第4層夢。Cobb在岸邊甦醒,可能是暗示他在第1重夢中,車從橋掉下水後他在岸邊昏迷,所以他在第4層夢中經歷了幾十年。問題是,路蘭沒有明確拍出他和Saito甦醒回到上層夢的過程。所以,我們並不能確定結局中他回到美國究竟是否真實發生了,那也有可能是上層夢中的夢。而那個用來分辨夢境與現實的圖騰——陀螺,似轉非轉,似停非停,成爲了電影中最後一個出現的,Paradox。

Toy Story 3 (2010) 反斗奇兵3

《反斗奇兵》打破了荷李活系列電影的宿命,續集比首集好,第3集又比續集好,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先例。其實一直還有點擔心,彼思今次還能否保持水準,看着他們之前幾部作品,越來越好,作爲觀衆,我們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前幾部作品的故事是新創作,有很多發揮的空間,但《反斗奇兵》已拍到第3集,他們還能夠超越前作嗎?結果,他們漂亮地、幾乎是令人激動地,做到了。《反斗奇兵》第1集製作於1995年,第2集於2000年,屬於彼思的早期作品,主要還是以娛樂性和精美的畫功取勝,故事有趣,但主題未見深入。只有在第2集的結尾,才稍稍觸及比較現實的問題——主人安迪的逐漸長大。

10年過去,安迪終於長大了。《反斗奇兵》亦然。技術進步了,由2D變成了3D。片長增加了(第1集只有80分鐘,第2集93分鐘,此集103分鐘,與一般西片相若),情節再不單是歷險,有較多篇幅描寫主角們的心態,主題比前兩集深刻很多。此集的劇情,其實就是第2集尾提出的問題:主人長大了,玩具的命運會如何?也就是説,當愛你的人要離你而去,你如何面對?

安迪快將離家上大學,胡迪、巴斯光年他們千方百計吸引安迪的注意,希望他再跟他們玩耍一次,但結果都是失敗。正如編劇所明示,對青少年來説,玩具的地位,早已被手提電話取代,那才是他們今日的玩具,以前的,早已不聞不問。前景堪虞,離不開被束之高閣、被捐贈他人、以至被當成垃圾丟棄的下場,玩具們人心惶惶,士兵惟恐被棄,率先選擇逃亡。只有胡迪相信主人不會拋棄它們,企圖說服同伴被放置在閣樓,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還能期望將來安迪有自己的小孩時能再次派上用場。其實都是自我安慰。很大程度上,胡迪它們的心情,也就是天下父母的心境:孩子長大成人,還會像小時般愛我們嗎?他們離了家,會不會把我們遺棄家中,還是會把我們送進老人院,或者是找個人照顧我便算?無論是好是壞,結局也是別離,其實是很傷感的題材。但是彼思動畫的劇本遠勝對手之處,就是他們敢於把這些較深的寓意埋在他們的作品中,譲觀衆去發掘。

安迪只選了胡迪帶走,其他玩具,包括巴斯光年,以爲會被丟棄,無不失望,只想另找地方,安身立命。胡迪處於安全之地,但他絕不只顧自己,努力向他們解釋那只是誤會。即使到了托護中心,見到不錯的環境,眾玩具都願意留下,胡迪仍努力告訴它們應該回家。因爲它們不屬於那裡,他們是屬於安迪的,鞋底的名字便是證據。後來他逃出,遇上了好主人,知道了托護中心不能留,他也沒有放棄同伴,寧願再入虎穴救人。到最後,他更放棄了他一直渴望的跟隨安迪上大學的機會,留下來和伙伴在一起。正如安迪所説,胡迪對主人、朋友,不離不棄,是個忠誠的伙伴。就是這份不渝的感情,令此片感人至深。相對於現實世界,彼思的動畫世界更有人味。

彼思一向喜歡顛覆既有形象,啤啤熊、Ken,嬰兒竟然是奸的,非常有趣。巴斯光年這個角色亦每次帶來驚喜,第1集它以爲自己真的是太空戰士,第2集它在玩具店遇上一整個架子的同鄉,今集竟然被切換到了西班牙語模式,令人拍案叫絕。此集也出現了不少成雙成對的情人,蕃薯頭夫婦之外,Barbie和Ken也「歷史性」地邂逅了,還經歷了分手與和好,連巴斯光年也變身西班牙情聖,還大跳西班牙舞,上演英雄救美,勇救牛女,譲人忍俊不禁。相反,眾玩具被送到焚化爐那一場,當知道已逃走無望,它們相對無言,默默點頭對視,攜手赴死,卻是直看得人潸然涙下。到結尾,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和安迪開心地最後一次玩耍。然後,它們看着安迪的車漸漸遠去,而我們心底亦不禁升起一陣唏噓。歷盡千險,難逃一別。安迪替它們找到了好主人,可是,小女孩也會長大,歷史,還會重演下去。

Triple Tap (2010) 鎗王之王

前作《新宿事件》強差人意,爾冬陞今次終於收復失地。比起他以前的昨品,此片少了社會寫實,多了心理鬥智。然而那人心的幽暗角落,仍然是旺角黑夜,隱藏著委曲、自私、背叛和罪惡。劇本的架構是雙雄格局,古天樂和吳彥祖飾演兩位鎗王,但一個是警察,一個是疑犯,身份對立。關友博(古天樂)和莊子維(吳彥祖)這兩個角色,對比極為強烈,爾冬陞把所有的困境都放到前者身上,無論在事業、愛情、金錢或友情上,關都瀕臨崩潰邊緣,稍一不慎,便會墮進無可挽回的境地。相反,爾冬陞卻刻意地把莊這個角色的簡化,他一直都在專心致志的在查案,除了射擊、閱讀、釣魚這些興趣,我們看不到他的生活。沒有家庭,沒有女友,沒有金錢煩惱,只有一個朋友苗志信(方中信)。這種兩極化的對照手法,同樣亦用於性格的描寫上。莊在比賽中敗給了關,沒有介懷,願意與他做朋友,期待下次的較量;莊釣魚勝了苗,也沒有在意,甚至連得來的魚獲也不要。他勝不驕、敗不餒,胸懷坦蕩,而關則過於計較勝負得失。

一如以往,爾冬陞在劇本上下了不少心機,很多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例如方中信代入犯人心理、連凱扮成交通警突然出現、交通警被二度謀殺、古天樂兩次心中盤算衝出醫院的戰略等。然而這類以計謀為主的橋段並不是爾冬陞的強項,所以不是十分成功,有時欠缺了說服力,有些又拍出了可觀性。例如結局一場,雙雄對恃,其實沒有可能,警方絕不可能容許這種情況出現,但場面無疑好看,連爾冬陞也願意暫時放下寫實性。西部片中的神鎗手的生死決鬥,總是烈日當空、黃沙滾滾,現在卻在黑夜中的現代都市上演,令人不禁屏息觀看。寫實性在開鎗那一刻後回復,如苗志信所言,現實世界,只差那一秒半秒,只可能兩敗俱傷。

蔡卓妍卸下了偶像外衣,戲份雖然不多,但演得可以。得到爾冬陞任用,演技可說是被認可了。相比之下,李冰冰的角色邵安娜比較好發揮,爾寫得好,李亦演得好,那麼的驕傲自負,卻又對關那麼的痛愛憐惜。可是世上又有那個男人願意當女人的附屬品?她給了他太多,令他無法割捨。她把他捧得太高,令他無法接受跌下來的痛。找李冰冰來演此角,除了因為她適合,當然也因為她中國演員的身分能讓影片在內地上映的緣故。但我禁不住也懷疑,這中間是否還有爾冬陞的政治暗示?邵總是以主人的姿態出現,總是認為關的決定是錯,令關感到窒息。他表面風光,其實只是任人擺佈。他拼命爭取的,不過是一點自由和自尊而已。李冰冰/邵安娜和古天樂/關友博的關係,就像中國和香港。

關投資虧損,卻無法向邵承認自己的失敗,他利用邵的戶口掩飾,令她蒙受巨大損失,但他後來又憑一個大膽的決定,扭虧為盈。他這個行動,是想挽回劣勢,還是想拖邵下水?我們不知道。爾冬陞這輕輕一筆,頗堪玩味。如果他是只是想挽回劣勢,那麼他終於在她眼前,証明了自己也能做正確的決定。如果他是想害她,諷刺地,他反而卻救了她。如果關沒有犯罪,他甚至可以憑此次連自己也救回。但如果不是意識到自己已走到了絕路,他又未必會孤注一擲。這便是宿命。由毫不相關的巴士發生意外那一刻開始,關的命運便被改變了。意外引致改道,解款車因而改變了路線,結果被關遇上了事件。由關的車駛上了天橋那一刻開始,他便錯過了回頭的機會,走上了命定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