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European Movies

Amour (2012) 愛

這是一部無堅不摧的電影。説的不只是它能橫掃各電影獎項,更是它那直搗人心的力量。哪怕你是鐵石心腸,都會碎掉。它客觀、冷靜、而且真實得可怕。電影中的處境,随時都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我們自己身上,只要想像一下自己是片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便能感受到那種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此片的片名開宗明義就叫做「愛」,但在絕望之中,究竟怎樣才是愛?編導米高漢尼卡提出了一個難題,然後証明了它無解。如果我們接受不那個答案,以爲愛必定能夠戰勝一切,也許只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瞭解了問題。此片的成就,遠遠超過《ARGO救參任務》,如果它不是外語片(並已獲最佳外語片),它必然就是今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

此片的劇情幾乎全都在兩個主角的家中進行,而且都是生活瑣事,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十分透徹細緻。編導甫開場便交代了結局,然後再引領我們去看,是甚麼導致了那樣的結局。他的手法非常理性、低調,很小心地略去很多不必要的、或會流於煽情的場面。例如女主角安妮(艾曼紐麗娃)發病,我們只看到她第一次出現病癥時的情況,而沒有看到她兩次中風時的情形。又例如男主角喬治(尚路易坦帝尼昂)解僱第二名看護,我們也沒有看到他發現妻子被不善對待時的憤怒。即使在他咀咒那看護將來也會被同樣對待時,他的情緒也是十分平靜的。由始至終,喬治都是理智的。他的選擇,絕非一時衝動,更不是早有預謀,只是已經到達了那條無形的界限。愛,必須改換形態,方可存在。

喬治和安妮並非孤立無援,首先,他們的經濟狀況不壞,擁有寬敞的居所,亦有聘請看護的能力,然而好看護難求,第二名看護對病人毫不尊重,喬治只好把她炒掉。他們也有女兒和學生,編導借這兩個人物,簡潔準確地道出了第三者的普遍態度。學生來探望他們,與其説關心,不如説是履行義務,更按捺不住好奇,妄顧安妮的感受,追問她的病況。安妮不想多説,亦想保持一點老師的尊嚴,只好打發他去彈琴。女兒來探病,卻只顧談自己的事,或地產投資,雖然她也真的關注母親的狀況,卻是愚昧無知。她毫無根據地相信必定還能夠做些甚麼,相信必定還有更好的方法,然而並沒有。那一場父女對話寫得非常精到,喬治説:「爲甚麼我要向妳報告呢?妳以爲妳是誰?」「妳想談甚麼?你想帶她回家嗎?還是要送她去老人院?」無論有多關心,實際上局外人幫不上甚麼忙,正如喬治對女兒所言,她的擔心對他來説沒有意義。

對喬治來説,唯一有意義的是安妮。但是安妮卻已無法回應他的愛,他們之間的連繫被無情地切斷了。像斷了綫的風箏,只可能越飄越遠,或墜落。編導細心地把其他因素排除,目地就是要驗證這份愛。對於喬治的心理狀況,編導描寫得很仔細,手法亦高明。例如有一場編導用了頗長的鏡頭來叙述看護替看護換尿片,那時安妮尚未失智,感到十分難受、屈辱。緊接的卻是一個較爲年青的她在鋼琴前優雅地演奏的鏡頭,原來是喬治在書房中的回憶。兩個鏡頭中的安妮,是雲泥之別,那巨大的變化,令人感慨萬千。就像我們無法相信眼前這個平凡的老婦,竟然就是《廣島之戀》(1959)中那個充滿氣質的法國美人。昔日的美好,俱已付諸逝水年華了。

實際上此片的只有一個場景,就是主角的家。即使主角外出,鏡頭也沒有離開。家,成爲了一個困局的象徵,進去之後,便無法脫身。鴿子飛進家中,喬治譲牠飛走,反映他渴望脫離困境。片末,鴿子再來,喬治用被子來套牠,花了一番氣力才把牠捉住,他氣喘吁吁地坐在椅上,把牠温柔地抱在懷中。他累了。但是他必須捉到牠,然後放走,否則牠也會被困,直至死去。鴿子就是安妮,喬治必須用最後的力氣去拯救牠(她)。最後,我們終於看到喬治和安妮一同離家出外了,這個鏡頭巧妙地呼應了片初他們一起去參加演奏會。也許這個鏡頭只是一個flashback,但我只願相信他們得救了,像那隻鴿子,重獲了自由。

Intouchables (2012) 閃亮人生

這部法國片沒有艱深難懂的隱喻、沒有精心佈局的情節、沒有華麗精巧的攝影,有的只是一個癱瘓的貴族的日常生活,由他的黑人看護調侃嘻笑一番,卻是輕鬆幽默、溫暖人心。它有點像我們香港的《桃姐》,描寫的都是非一般主僕情誼,而且都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同的是,《桃姐》透着的一種只是近黃昏的蒼茫,而此片透着的卻是明天會更好的光明。

片名(Intouchables)是法文,即不可觸及的人,它是複數,所指的當然就是兩位主角。他們種族不同,階層不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全無交集,對誰來說,對方都是遙不可及的人。菲臘(法司華古薩)出身貴族,卻因意外四肢癱瘓,心愛的妻子又已離世,心靈像一個孤島,無人能夠靠近。迪維斯(奧馬司)則出身貧窮,他身爲長子,望能照顧母親弟妹,但無能爲力。他犯案坐牢,不敢告訴母親,出獄後亦只能寄望申領援助金維生。他沒有錢帶回家,惟有偷了菲臘的名貴彩蛋送給母親,卻被她趕走。他也是一個無人願意接觸的人,連母親也不願。

菲臘説選擇迪維斯作爲他的看護,是因爲迪維斯對他沒有憐憫之心。但其實其他的應徵者同樣沒有憐憫之心,面試所見,他們只是貪圖高薪,言不由衷。迪維斯唯一比他們強的地方,就是坦白。不知道這是否也是真事,如果是的話,那麼菲臘不是非常有眼光就是非常幸運。菲臘和迪維斯的主僱關係,世間難求,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才有可能,而最重要的是,菲臘的寬容和迪維斯的善良。僱用迪維斯,菲臘無疑是拿自己的生活作賭注,但與其付錢給沒有真心誠意的人,倒不如賭一下運氣。迪維斯常常開菲臘玩笑,也不是每個僱主(尤其是有錢的僱主)所接受得了的。假如菲臘不是沒有其他選擇又本性善良,他也必定做不下去。

菲臘雖然癱瘓,但他的身體並沒有被困於輪椅,他還可以繼續滑翔,他甚至擁有私人飛機。而他的思想亦能馳騁於書籍、繪畫、音樂、歌劇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他仍然自由。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跟他交流的人,然而他害怕被嫌棄,不敢進取。而迪維斯的莽撞,正好推了他一把。菲臘和迪維斯就像兩個被困於圍城的人,菲臘的圍城阻擋了別人,迪維斯的圍城阻擋了自己。此片好看之處,就是在於看這兩個如此不同的人,如何相處、如何互相影響,如何幫助對方衝破各自的圍牆。

除了菲臘,劇本幾乎包含了迪維斯與他身邊每一個人的關係——母親、弟弟、菲臘的女兒、秘書和管家等,每一條綫都很簡單,但每一條綫都譲觀衆看到迪維斯的一面,把他建立得十分立體並有人味。最簡單有力的,莫過於他和母親那一條綫,才不過三場戲,而且只有第一場有對話,但真實感人。其間迪維斯向菲臘吐露了母親並非生母,更令人感動。最後他和弟弟到車站接她那一場,母親疲憊地下車,看見兩個兒子來接她,有點訝異,迪維斯替她拿東西,三人默默一起回家。一個鏡頭,沒有對白,只有眼神,卻已譲人偷偷拭淚。

片末時迪維斯終於找到那隻彩蛋還給菲臘,還送上了意外驚喜。那隻彩蛋是菲臘妻子生前送給他的禮物,菲臘一直珍視,它象徵了菲臘所愛的人,然而他失去了它/她。迪維斯找回彩蛋,意味他替菲臘找回了所愛。另一方面,迪維斯也再不需要那隻蛋了,他再不用偷竊,再不需要援助金,他從菲臘身上得到了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他找到了比彩蛋更珍貴的東西送給母親,就是那個變好了的自己。

The Lady (2011) 昂山素姬

不知爲甚麼,自2006年開始,導演洛比桑一直在拍一些奇幻特技片,也許是爲了龐大的家庭電影市場,也許是想與荷里活抗衡,但無論如何,那幾部電影,並不成功。他去拍那些他並不擅長的電影,想必有他的理由,但未免有點浪費了他的才華。反觀這期間他寫的B級動作片劇本,還偶有佳作如《救參72小時》(Taken, 2008)。好容易才等到他再次執導寫實片,卻想不到是齣傳記片,劇本也罕有地不是由他自己執筆。轉變頗大,但想深一層,洛比桑對女性英雄一直有偏好,由《墮落花》(La Femme Nikita, 1990),到《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到本片,每十年一部。由虛構到寫實,由歷史到現代,由商業到藝術,手法很不同,但洛比桑對堅強女性的敬重不變。

本片當然是一部關於政治的電影,但更大程度上,它是一部愛情電影。洛比桑對昂山素姬這個人物和他丈夫的關係感興趣,大於對緬甸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況。昂山素姬與丈夫之間的愛,是本片最動人的地方。她越愛丈夫,越反映出她爲國家所作出的犠牲有多大。爲了國家,她失去了家庭,捨棄了自由,連丈夫的最後一面也見不到。與丈夫及兒子的重逢、大兒子在諾貝爾頒獎中的致辭、丈夫的死訊,一切的悲與喜,都被局限在那個被軟禁的家中。十五年,是何等的漫長。明明有那麼一個幸福的家可以回去,明明有那麼多次回去的機會,那是何等的堅毅。她留在一個家,守護了一個國。

製作上,此片最成功的地方,是找到兩個極合適的演員。楊紫瓊的演出,令人驚訝,毫無疑問,這是她從影以來的代表作。她顯然下過極大的苦功,無論外型、神態,均像極昂山素姬。她刻意減重,令面容更瘦削,到了電影的後半段,有時已經認不出她是楊紫瓊。昂山素姬這角色不易演,亦柔亦剛,由於被軟禁,幾場重要的感情戲都是沒有對手同場的獨腳戲,但楊紫瓊都演出了超水準。

演昂山素姬丈夫阿里斯的大衛杜里斯,香港觀眾未必認識,但他的表現十分出色,演活了那個胸襟廣闊、情深義重的丈夫。既是昂山素姬的丈夫,阿里斯失去的東西其實和妻子所失去的是等同的。他同樣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人生的另一半,兒子失去了母親。但他無怨無悔,至死仍無私地支持昂山素姬,至死不曾站在她和她的祖國之間。阿里斯同樣是個偉大的人,未能等到昂山素姬獲釋與她重聚,實在令人婉惜。

洛比桑今次雖然選擇了較爲嚴肅的題材,不知是否覬覦獎項,但最少他沒有企圖升級做大師,沒有刻意把電影拍成「史詩式」。手法一如以往,脈絡清析、節奏明快,又不乏細緻描寫。他既沒有把昂山素姬聖人化,也沒有把緬甸軍政府過度妖魔化,由始至終,保持冷靜客觀。本片拍攝時,昂山素姬尚未獲釋,電影以僧侶遊行至她的家們前支持她作結。如果拍攝得稍遲一點,也許更好的結局是她終於獲釋,並與分別十年的小兒子重逢。然而這只是極微小的錯失,絲毫不影響此片的成就。

片末的字幕引述了昂山素姬的呼籲:「請用你們的自由,來促進我們的自由。」作爲一個有影響力的導演,洛比桑非常有力地做到了。緬甸的民主路坎坷,但緬甸的最少還有一個可以信任的人,最少還有一個精神領袖。看看我們這個城市,看似比緬甸好,但所謂民主,全都是虛有其表,參選者滿口謊言,人格自是沒有資格與昂山素姬相提並論。緬甸人有他們的悲哀,但最低限度,他們還有希望,而我們一點也沒有。

The Skin I Live In (2011) 我的華麗皮囊

如果不是本片,也不發覺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和安東尼奧班特拉斯(Antonio Banderas)已經那麼多年沒有合作,原來上一次已是21年前的《捆著我,綁著我》(Tie Me Up! Tie Me Down!, 1990),那時班特拉斯還是個年僅30的年青人。在艾慕杜華的作品中,《捆》評價不高,遠不及他後來的作品如《對她有話兒》(Talk to Her, 2002),但我對艾慕杜華印象最深的電影正是《捆》,喜歡那狂放不羈,又充滿浪漫激情的情節。後來的作品,沒有了班特拉斯,總覺得欠缺了一點什麼似的。所以此片令人非常興奮,單看海報中的班特拉斯和戴着面具的女主角,已經懸念十足,譲人萬分期待。結果艾慕杜華也沒有令人失望,此片遠勝《捆》,絕對是艾慕杜華近年的代表作。個人而言,它甚至是艾慕杜華最精彩的作品。

艾慕杜華是個電影作者,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由他自己編劇(雖然也有其他的編劇參與)。像他這類影展常客,所謂藝術電影導演,他的劇本算是個異數,娛樂性極高,曲折程度絕不輸商業片。與主流電影不同的是,他的劇本經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又經常挑戰道德禁忌,喜歡與否,便很看觀眾的接受能力了。此片的劇本,仍是出於艾慕杜華之手,但與他以前的作品最大的分別是,它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法國作家Thierry Jonquet的犯罪小説《狼蛛》(Mygale)。Jonquet是法國的犯罪小說大師,作品以敘事結構完美著稱,艾慕杜華的改編保留了原著的基本佈局,爲他的劇本增添了一層前所未有的懸疑驚悚和心理恐怖,架構也變得比以前嚴整精美。艾慕杜華成功地揉合了原著和他自己一貫的主題,譲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他。

劇情上,本片可以視爲一個倒轉版的《捆著我,綁著我》。在《捆》中,被綁架者愛上了綁架者,在本片中卻是相反。故事有一個非常出人意表的謎底,它巧妙在,明明它已經擺在我們眼前,明明片名已經有所暗示,但我們還是看不到。因爲我們都太過相信自己的眼睛。事實上由第一個鏡頭開始,我們已經上當。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旁觀者尚且不清,當局者自然更迷。發生在羅拔身上的悲劇,其實是由連番誤會所做成。打扮成老虎的Zeca以爲女主角Vera(Elena Anaya)是男主角羅拔(班特拉斯)的妻子Gal、派對中Vicente以爲羅拔的女兒引誘他、羅拔卻以爲Vicente強姦了女兒,女兒則以爲羅拔是侵犯她的人。誰都是不知就裡,誰都是被表象蒙蔽。到了最後,羅拔更以爲他已經把Vera變成Gal。但這次,欺騙羅拔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他明明是最瞭解真相的人,但他卻寧願相信虛幻。扭曲的情感淹沒了理智,無論是愛是恨,結果都只能是另一個悲劇。

據說導演原本屬意由Penélope Cruz任女主角,但角色最終落在Elena Anaya身上。論知名度Anaya當然不及Cruz,但Anaya未嘗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知名度太高,觀眾對演員太有印象,反而不合Vera這個曖昧的角色。而且Anaya看來比Cruz保養得好,雖然已經36歳,但片中的她,仍然美艷動人、身段優美、肌膚如霜,真不愧爲一個「華麗皮囊」,也不負海報上「西班牙尤物」五字。班特拉斯因爲主演艾慕杜華早期的電影成名,在荷李活拍過不少電影,但代表作可説是沒有。但一回到艾慕杜華的電影中,他的鋒芒便再度顯現。艾慕杜華已年逾60,但未見老態,驚悚片只是他的新嘗試,但成績令人振奮。我期望他和班特拉斯繼續合作,多拍一兩部作品。畢竟夢幻組合難求,沒有班特拉斯的艾慕杜華電影,就像沒有梁朝偉的王家衛電影。

Biutiful (2010) 美麗末日

本片香港片名《美麗末日》,台灣片名《最後的美麗》,都有「美麗」和「終結」之意,但都沒能譯出英文片名(Biutiful)所指的「美麗」,是一個錯誤,是帶有缺陷的。片中點題的地方,頗爲隱晦,也十分玄妙,主角Uxbal(積維爾巴頓)教女兒串英文字beautiful,但鏡頭沒有清楚拍出他有沒有串對。後來Uxbal發現兒子的畫中,beautiful也被串錯爲bitiful。編導暗示,兩姊弟都不認識「美麗」,儘管Uxbal曾經想譲他們知道。問題是,他自己是否也串對了?兒子的錯誤,是否來自姊姊?而姊姊的錯誤,是否來自父親?Uxbal以爲把「美麗」搞對了,到頭來卻發現那原來是錯的。主角盡了最大的努力在離世前把身邊的事情修補,無奈事與願違。

Uxbal的處境,是男人的惡夢。游走於法外的生計、無可救藥的婚姻、年幼無知的兒女、已擴散的前列腺癌。這是老生常談,如果你只剩下幾個月命,你會做什麼?有家庭的男人,大都會先考慮到兒女,Uxbal也不例外,但他還考慮到前妻、朋友,甚至自己仲介的黑工,把自己排到最後。這部電影中真正「美麗」的東西,是Uxbal的人格。他只是個小人物,但他擁有着世人越來越不重視的東西——責任和道義。

Uxbal自幼喪母,父親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他明白一個沒有父親的家庭欠缺了什麼,更不用説連母親也沒有的情況。爲了譲前妻和子女能夠過正常的生活,他試圖原諒前妻並重修與她的關係,也期望她能照顧兒女。另一方面,明明已自顧不暇,他卻仍幫忙黑人朋友和中國黑工。他們無疑是他賴以爲生的「資源」,但他把他們看作是人,而非生財工具。即使要盡量把錢留給兒女,他仍願意把一部份錢分給被捕黑人朋友的妻子(Ige),又爲中國黑工們添置暖爐。他以爲把事情都處理好,但是世事往往不會朝理想的方向發展。

本片有兩個相連的主題,其一是死亡。全片充滿死亡的意象:天花板的飛蛾、天空的飛鳥、雪地中的貓頭鷹、棺中/床上/地下室的屍體。死亡,比我們想像中接近,而且常常突如其來。Uxbal的父親爲逃命遠走墨西哥,卻在兩周後得了肺炎死去。最初Uxbal也不肯相信自己會就此死去,然而他的朋友(Bea)告訴他:你會死去的,處理好後事罷,那才是最重要的。是的,我們都無法逃避死亡,只能盡力在那之前做好應做的事。

本片的第二個主題,是父子/女情,寫得真實感人。Uxbal沒見過父親,一直引以爲憾,他具通靈能力,但即使機緣巧合譲他看到尚未腐化的父親遺體,他亦無法與父親對話。父子間的溝通,總是太遲。戲中因車禍喪生的小孩,亦只能通過Uxbal向父親道歉,希望他父親原諒他偷了一只錶。歷史不斷的重覆,Uxbal雖然不像父親連向兒子道別的機會也沒有,但到底難以向稚子直言。他的兒子到最後也不知道他的離去,只有較懂事的女兒,才能在快樂的時候(慶祝生日)看到了父親的痛苦。當Uxbal把那兩塊黑石塞到兒女手中,並囑咐他們好好保管時,那暗藏的離愁別緒,實在教人心酸。Uxbal的父親離開西班牙時,把戒指交給Uxbal的母親,便一去不返。Uxbal把戒指留給女兒後,亦悄然而去。在那茫茫雪地中,他終於遇上父親,與他談笑風生。他的父親問他,知不知道貓頭鷹死後會吐出毛球,這也是Uxbal的兒子曾經問過他的問題。閒話家常,便已是血脈相連的父子親情。本片談的是傷感的題材,但絕不煽情,情感控制得當,一直醞釀到Uxbal的女兒發現他病情嚴重那一場才予以釋放。Uxbal無法再隱瞞,只好承認,並請求她不要忘記他。女兒那緊緊的擁抱,便是最好的回答。Uxbal與子女的關係,是全片的最大安慰。Ige最終沒有走,是編導給Uxbal的回報,也是給觀眾的一絲希望。

積維爾巴頓的演岀含蓄内歛,外冷內熱,感情全都在雙眼裡,看得令人揪心。這是一部西班牙語的外語片,但他仍能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這情況很少岀現,可見他的表現是突破性的。沒有得獎是時也運也,個人而言,我喜歡他的演出遠多於《皇上無話兒》的哥連卓夫。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堪稱墨西哥的電影奇才,10年間只拍過四部電影,產量不多,但部部都是精品。他切入主題的手法獨特,技藝超凡,鏡頭、剪接和音樂,配合得精簡和諧,幾個音符,幾個鏡頭,氣氛便滲出來。這是他第一次棄用多線和不按時序的敘事模式,雖然技巧是相同,但只用了簡單的倒敘,故事也集中在一人身上。這可能是他在求變並走向觀眾,但始終是外語片,票房成績與《巴別塔》不可同日而語,香港也只在極少數的戲院上映。然而,比起前作,依拿力圖這部作品反而是最貼近生活的。就像《東京鐵塔》,這些電影譲我們覺悟到,人生中有些痛苦是無可避免的,大部份人都要經歷一遍,然後繼續活下去,在此地,或在那舖著皚皚白雪的遙遠國度。

Taken (2009) 救參96小時

洛比桑寫過一大堆這類B級動作片,自己卻一部也不拍,給人的信心實在不大,儘管我對他寫的驚匪劇本《墮落花》(Nikita, 1990)和《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4)非常佩服,但我看過《的士速遞》(Taxi, 1998)第一集便放棄了,後來的《換命快遞》(Transporter, 2002)也沒有看。然而這部早已出了DVD的電影意外地還能在暑期上映,可見片商對它的信心不弱,提起了我入場的興趣,果然是不錯的電影。久違了的洛比桑,雖然他不是導演,但我們仍可以在劇本中窺見他的影子。低成本製作,沒有特技,沒有大場面,單線劇情,但快速和充滿障礙的劇情足已令觀眾追看到尾。此片片長只有94分鐘,但好看過長達150分鐘卻大而無當的《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早在洛比桑拍出《墮落花》後,香港電影人已經發現他的劇本適合港產片,製作不大,驚匪式題材,但劇情新穎,衝破一般驚匪/動作片的框框。《墮落花》便曾被偷橋翻拍成港片《黑貓》,《這個殺手不太冷》後,也有香港電影人說過「其實這種電影香港也能拍到」的話。但問題是,香港有編劇能寫出這些劇本嗎?就算有,香港的製片人能夠想出或接受例如一個戇居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女孩的愛情故事嗎?15年過去了,沒有。我相信法國也沒有,所以洛比桑的劇本一直有市場,《的士速遞》拍了四部,《換命快遞》拍了三部,還有李連杰的《猛龍戰警》(Kiss of the Dragon, 2001)和 《不死狗》(Danny the Dog, 2005) 等。以前我疑惑為什麼香港的《保持通話》要翻拍一部荷里活的B級片,現在想一下,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連香港人也寫不出這種適合港產片的劇本。

話說回來,洛比桑這些通俗劇本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爽快緊湊,誇張卻未至於離譜,奇情卻未至於漏洞百出,也許因為沒有荷里活的特技,比較在劇情上花心思而不是在場面上,情節比荷里活的同類劇本佳。就說本片,說新意也真的沒有,但起碼合情合理(以這類片而言),很多細節上有設計,不會平舖直敘,例如拜恩(里安納遜)給女兒的電話、電話的記憶卡、糾纏妓女、 翻譯員和字典、法國朋友的卡片等,這些小情節層出不窮,是很多荷里活片都缺乏的質感。

這類勇父夫救女的電影,以前大概會由布斯韋利士來演吧,但原來里安納遜也可以,而且還有另一番風味。同樣是有勇有謀的硬漢,但里安納遜的外表比布斯韋利士多了一份冷靜,內裡多了幾分演技。前段他和女兒和和前妻的戲,也簡潔到位。擔心愛女的安全,他像其他父親一樣坐立不安,但當他知道女兒將會被擄,他即時變得無比的冷靜。這就是角色的酷、編劇的畫龍點睛。拜恩追尋女兒的過程也絕不拖泥帶水,懶得跟你多費唇舌。他向法國朋友迫供,先槍傷他「無辜」的老婆作脅,不會猶疑。(同樣的手法,也曾在風格上非常接近的電視劇《24》中出現過。)拜恩仿如死神,所到之處,壞人屍橫遍野。原來,法國動作片也能拍出快意恩仇的感覺。甚麼時候,洛比桑會再次親自執導自己寫的動作片?在拍完他的迷你魔界三部曲之後嗎?

The Reader (2009) 讀愛

《讀愛》是今年奧斯卡另一部很強的英國片,敗於同國的《一百萬零一夜》之下,只能嘆生不逢時,幸好琦溫絲莉憑此片奪得影后,總算為此片爭了一口氣。其實除琦溫絲莉的精湛演技外,此片編與導皆出色,即使有不少性愛場面,仍然滲著英國片的典雅味道。原著作者為德國法學教授,但本片文學性很高,不是因為片中出現的文學作品,而是因為片中對主角心理描寫的深度,遠超過其情節或德國人對戰爭的反省。以前這類文藝片才是奧斯卡的嬴家,但今時今日會輸給較平易近人的《一百萬零一夜》。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被愛的故事,片中「讀」是個隱喻,但香港片名(《讀愛》)和台灣片名(《為愛朗讀》)都不約而同把它點破,還是原片名比較含蓄。故事敘述少男米高愛上一個年紀足可當他母親的女子漢娜(琦溫絲莉),他初嚐雲雨,由性至愛,不能自拔,深深愛上了她,但她卻不辭而別,對他造成莫大打擊,令他半生不能對其他女人開放自己,即便是對自己的女兒也不能。米高和漢娜雖然都貪婪地從對方身上索取肉慾的歡愉,但他們之間不止於性,還有文學,米高給漢娜「為愛朗讀」,並不只是換取性愛,他真心喜歡她,願意做她喜歡的事,還帶她去旅行,只希望換取她的快樂。

相對於米高,漢娜這個角色比較難於解讀,她喜歡米高嗎?還是只是貪圖他的身體?她視人命如草芥嗎?還是只是愚忠?她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她是否值得同情?是非黑白,並非涇渭分明,編導用了很多細節去透視漢娜的內心。其實漢娜只是一個渴望被愛,卻又倔強和拙於表達感情的平凡女人。她喜歡別人為她朗讀,隱喻她希望得到別人對她的愛;她不能寫,隱喻她不懂得傳達自己對別人的愛。所以她和米高的溝通是單向的,因而影響了米高半生。米高無法理解她離去的原因,不知道漢娜究竟是愛他,還是把他當成另一個集中營中的弱者,叫她們為她讀書然後丟棄,他半生為此所苦,更加上她是一個納粹罪犯,令他無法原諒她。然而編導所刻劃的漢娜,絕非冷酷無情,而且恰恰相反。漢娜第一次遇見米高時,米高生病,漢娜照料他,並送他回家,乃出於好心,那時並無他意。她雖是個藍領,但有欣賞文學的能力。米高上電車找她,她敏感地為他不上她所在的第一卡而惱怒。單車旅行,她會為教堂中的兒童合唱而感動莫名。到她被升職,意味她要離開米高,她苦惱,但羞於啟齒,連米高的朗讀也聽不下去。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漢娜是一個有情的人,但為了一點自尊,她寧願放棄寶貴的東西。無法表達的愛,只能藉著好好地替米高洗澡來表現,然而年少的米高並不能理解。後來漢娜在獄中學會寫字,她才開始懂得表達,在她寫給米高的短信中,她寫道:”Please send more romance”,當然不單是指米高錄音的故事。然而米高的回答不是浪漫,而是冷漠,她終於嘗到米高的痛苦,但她不像米高般選擇封閉自己,她再次選擇了離開。20年的牢獄生涯都熬過,漢娜若是無情,又怎會走上絕路?解鈴還須繫鈴人,漢娜的選擇,令米高頓悟,他終於能夠向人吐露自己秘密,並向女兒敞開心扉。

本片就是這樣一部外在情節簡單,但心理描寫複雜的電影。它的性愛場面大膽,但人物的情感纖細。漢娜這個角色,非常難演,心理變化微妙,但琦溫絲莉演得絲絲入扣,全片幾乎是她的個人騷,非常厲害,其他對手大概也敗得心服口服。本片最大的懸念,是漢娜究竟愛不愛少年的米高?其實編導已在片中提供了答案。片中所見的漢娜,基本上不擅掩飾自己,她甚至在庭上直話直說,沒有考慮她的說話對自己不利。她唯一的謊言,就是承認寫了她不可能寫的報告,為的是保住自己死守的尊嚴,除此之外,她並無謊言。那年漢娜和米高關係已持續了4星期,因為電車事件而吵架,她趕米高走,米高難受,回去道歉,二人關係跨進一步,她提出先讀書,後做愛,這是暗喻他們的關係由先性後愛轉變為先愛後性。那次,米高問了漢娜三個問題:「我真的對妳不重要嗎?」她搖頭。「妳原諒我嗎?」她點頭。「妳愛我嗎?」她沉默了一下,確實點了頭。

28 Weeks Later (2007) 28週後

如果只用兩個字來歸納這部電影,便是「氣氛」。風格上,它承襲前作《28日後》,如果別人告訴我這部片是前作的導演 Danny Boyle 所拍,我也會深信不疑。但其實今次 Danny Boyle 只任監製,導演另有其人(Juan Carlos Fresnadillo)。他雖然不是知名導演,但功力不弱,拍出比前作更懾人的氣氛,倫敦如同死城。

故事發生在前作28週後,英國政府在美國軍方協助下,將瘟疫消滅,並開始重建倫敦。首批倖存其者開始遷入隔離區,一個女人受感染但身上有抗體而奇蹟不死,但仍可傳染別人,其丈夫不知情而被感染,再次掀起災難,美軍唯有對隔離區所有人格殺勿論,夫婦的一對小子女為生存要逃出倫敦。

劇本前半段不錯,由開場至丈夫被感染,頗為懸疑吸引,但可惜之後劇情轉弱,變為逃出喪屍城的動作片。但導演由始至終成功電影的張力,拍出與美國同類片大相逕庭的絕望氣氛,令本片成為另一部不比前作差的續集電影。製作上,英國片自然不比荷里活片,動作場面不知是否因為後期的數碼處理,畫面由點跳躍,仿如看戰爭片。再加上導演經常時用近鏡、手持鏡頭和快速的剪接,很多場面其實看不清楚,可能是為了遷就製作條件。但這種拍法放於本片也增加了實感和營造了氣氛,算是彌補了缺陷。最極致的一場無疑是結尾時女主角與小姊弟逃進地下道的夜視主觀鏡頭,緊張恐佈,十分出色,令人想起《沉默的羔羊》和《死亡習作》的結局,但別有一番創意和驚慄。

最後,不得不提 John Murphy 的出色配樂,片首一場高空鏡頭,主角在廣闊的草地上逃跑,看見喪屍自四方八面湧至,配上他的帶著英式搖滾樂的主題音樂,效果非常震撼。Danny Boyle 和 Alex Garland 接連帶給觀眾兩部不錯的影片-《太陽倒數》和《28週後》,再為英國片爭一口氣。惟英國片給人的整體感覺與荷里活片很不同,香港觀眾未必接受,香港觀眾可能會較接受《活死人凶間》吧。《活死人凶間》不是劣作,但它絕沒有《28週後》的氣氛,這也是英國片的可貴之處。下一部,如果有的話,應該是《28月後》吧?

Sunshine (2007) 太陽倒數

2057年,太陽逐漸熄滅,人類面臨滅亡,八位來自各國的科學家乘【奔日二號】前往太陽,希望藉炸彈,再度燃點太陽。途中,收到神秘訊號,竟是源自七年前進行同一任務時離奇失蹤的【奔日一號】太空船…

導演丹尼波爾(Danny Boyle)來自英國,他憑英國片 Shallow Grave(1994) 和《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 1996)闖出名堂,與兩片的男主角Ewan McGregor齊齊衝出英國,打進荷里活。可惜之後的影片均無未能更上一層樓,但《太陽倒數》可說是導演自《迷幻列車》以來的最佳作品,成績比想像中好。

看慣荷里活片的觀眾可能有點不慣,因為此片的幕後人員多是英國班底,無論攝影、特技、美術、導演等風格皆與一般荷里活特技片略有不同。觀眾可能會覺得特技較差吧,不能否認,單以特技而言,英國片的確不比荷里活片,但其他方面片,例如劇本,《太陽倒數》便比大多數荷里活的特技片好得多了。如果觀眾想期望看的是特技或CG怪物,那麼本片一定會令他們失望,但如果期望的是充滿緊張懸疑的冒險,《太陽倒數》應勝任有餘。

本片的編劇是Alex Garland,今次已是時第三次與丹尼波爾合作,也是最好的一次,比前作《迷幻沙灘》和《28日後》佳。《太陽倒數》的劇本雖然並沒有很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但全片緊湊,由始至終能夠保持懸疑,比荷里活片強的地方是,人物的處理。本片人物雖然眾多,由於電影篇幅有限,處理通常用簡單的單一性格,但本片能做到各人性格不同,例如對太陽心存崇敬的醫生,對植物視如生命的生物學家,貪生怕死的副機長等,不會像很多荷里活片般面目模糊。情節方面,也能做到環環相扣,由發現【奔日一號】的訊息開始,衍生了一場又一場的生死抉擇,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當然本片亦有情節不通的地方,例如【奔日一號】的船長全身被灼傷,為何仍然生還,難道他算準會有【奔日二號】,並且一定會在執行任務前來讓他可以阻撓嗎?把他設計成一個全身灼傷不穿衣服的怪物也不明智,既無新意,也礙於特技所限,很明顯要用模糊的鏡頭來遷就。而且他其實也是普通人,為何好像變成了太空怪物,力大到可單手把主角舉起?最後與主角的對恃時,炸彈倉正掉進太陽的巨大吸力中,但各人卻仍可站著自由活動等。但這些都無礙本片成為一齣既驚險又刻劃人性的科幻片,是英國最佳出品之一,比起美國的同類片,例如白賴恩狄龐馬的《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 2000)好看得多。

Casino Royale (2006)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擔任占士邦一角之前不被看好,反而幫助了本片,因為觀眾普遍不寄與厚望,這部合格的邦片自然順利過關。這一方面是電影公司和丹尼爾基克的運氣,一方面卻也是導演馬田甘寶的功勞。當年馬田甘寶讓觀眾接受了布士南,今次也讓觀眾接受了丹尼爾基克,功不可沒。

今次的故事其實改編自原著的第一部小說,是占士邦升任007的首項行動,編導乘機把占士邦來一個重塑,就像《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是一個重頭開始,對主角的重新處理,也如出一轍。(現在電影公司大可把原著全部重拍。)所以,本片的占士邦在性格上與以前看慣的不同,丹尼爾基克所飾演的占士邦,比較高傲,粗獷,情緒起伏較大。從塑造人物的角度來看,是好事,因為這樣把占士邦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像以往的占士邦無所不能。

另一方面,本片也沒有占士邦片的「高科技」武器,把邦片還原為真正的動作冒險片,而不是科幻片。我明白某程度上占士邦迷其實就是喜歡占士邦無所不能和神奇的「高科技」武器,但這也是我不是占士邦迷的原因。例如多年前辛康納利飾演的占士邦含著一個小金屬筒便可潛入深水便太搞笑;上次的「即時投影」隱形跑車也很誇張。我本來還擔心今次會不會變本加厲,想出一些更「高科技」的武器。所以,今次編導採用較為寫實的手法,最少對我個人而言,是好的改變。

雖說沒有了「高科技」武器,但本片的動作場面絕不遜色,開頭的一段徒手追逐便非常緊張刺激,比成龍式的亡命演出不遑多讓,成功地提高了觀眾的興趣。片尾一段在正在倒塌的威尼斯舊樓中對決也頗有新意。不過,相比之下,文戲和情節便比不上動作場面。今次雖然增加了篇幅講占士邦和邦女郎的關係,並採用了一種較認真的態度,但效果只算一般。最失敗的還是情節上有幾個地方另人頗不滿意:一、占士邦賭嬴牌局,不見技巧,只靠運氣;二、牌局中中毒,十分無中生有,反派(及編劇)甚為低手;三、虐待占士邦迫供的手法亦甚為低招,可見編劇技窮;四、被救的過程被動、倉促和輕易;五、反派輕易被殺,破壞了節奏,劇情轉為言情,令不少年輕觀眾大伸懶腰。

我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劇本有多忠於原著,但就本片看來,劇本可能為丹尼爾基克重新訂做,令他更適合占士邦這個角色。縱使不被看好,丹尼爾基克在本片的演出可說是稱職的。無論如何,本片算是合格的新邦片,占士邦角色的再塑造、演員、動作皆可取,但劇情強差人意,希望下次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