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lent War (2012) 聽風者

此片在香港票房不濟,在内地卻大收旺場,再次説明中港的口味仍然相差很遠,合拍片仍然是不倫不類的產物,卻是香港電影編導爲生存不得不創造的東西。此片的情況就像爾冬陞的《大魔術師》,編導企圖把自己的所長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去,然而結果卻是強差人意。其實編導麥兆輝和莊文強的《竊聽風雲2》以港產片的形式能夠在内地獲得超過二億的票房(是香港票房的十倍),足以證明以二人的實力,並不需要特別遷就内地市場,只管發揮自己擅長的項目便可。開拍此片,也許有種種原因吧,說不定是投資者的要求,或是開拍《竊聽風雲3》的前提,或是作爲《竊3》前的間隔之作(《竊聽風雲》1和2之間他們也拍了古裝片《關雲長》)。但我想最大的理由,是他們不想局限於永遠拍警匪片,雖然很明顯,那才是他們如魚得水的地方。

内地電影,總是加上一片時代的濾鏡,大概有了這重時代的距離,便不容易犯禁。但是我們香港觀衆就是最不喜歡這種與時代脫節的中國模式,根本是自欺欺人。我也不明白編導爲甚麼看上麥家的《暗算》,他們本身就有很好的原創能力,不必改編別人的作品。很難相信不是投資者出的主意,畢竟《暗算》在内地的知名度很高,而且愛國。而香港觀衆抗拒此片的原因,恐怕也是這個原因。香港觀衆找不到可以代入的對象,一切都太陌生,即使把片頭的字幕變成「1949香港」、譲梁朝偉主演並由他本人配上道地的廣東話也無補於事。(這個年代還要看配音的港片也是一項令人嘆氣的倒退。)

看過此片,便明白麥家的另一本小説《風聲》首先被改編的原因,因爲《風聲》中的反派是日本人,國共的對立便相對地模糊了。來自台灣的導演陳國富便沒有像麥兆輝和莊文強今次那麼尷尬。麥莊二人對原著作了很大的改動,如果索性把背景也改爲與《風聲》相同,也許便能避免這個窘境。但也許是基於對原著的尊重,或對内地市場的考慮,他們沒有那樣做。我估計以後者的理由居多,麥家的小説雖然催生了所謂華語諜戰片的片種,但這種題材香港觀衆從來都不感興趣,卡士強勁如《風聲》,在香港上映時票房也不佳。所以,儘管有梁朝偉,《聽風者》是早已放棄了香港市場的合拍電影。這就是當今港產片的悲哀,是以香港觀衆寧可選擇《低俗喜劇》。

但是,以戲論戲,《聽風者》不是劣片,它比不上《竊聽風雲》1和2,但一點也不壞,男女主角之情寫得尤佳。那份「不能成爲戀人,只能成爲好友」的感情,還是感人的。原著根本沒有女主角張學寧這個角色,可見麥莊的創作能力,不需倚靠原作。若要挑剔,就是何兵(梁朝偉)、張學寧(周迅)和郭興中(王學兵)之間的三角關係,似有還無,削弱了張學寧不能接受何兵的原因。王學兵演得好,但以香港觀衆的角度來看,如果由吳彥祖或金城武來演更佳,畢竟郭興中表面上是個追了張學寧五年不果的公子哥兒,而張對他還是有幾分不捨的。

梁朝偉和周迅都是好演員,但在這些國產大片當道下,也沒遇到甚麼好角色。梁朝偉在《赤壁》和《大魔術師》中的表現一般,何兵可説是他《色,戒》之後演得最好的角色了。周迅近年演了一大堆電影,連演技也變得有點樣板化了,令人益發懷念那個演技樸實無華、楚楚動人的她,像《人間四月天》中的林徽因。張學寧也不是突破性的角色,但最少,在她向何兵告別的那一場戲中,周迅的演技譲我們窺見了張對何的感情。張告別後轉身離去,何追出門叫她的名字,她猛然回首,就是那一個眼神,泄露了真情,何兵看不到,但我們看到了。一瞬間,我看見了《蘇州河》(1998)中的那個演技令人眼前一亮的周迅。

麥兆輝和莊文強的劇本以情節見長,今次主力寫情,情節便比較簡單了,沒甚麼譲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老實説,以二人的劇本來説,結局的直接才是最令我意外的地方。麥和莊受《教父》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無間道II》中年青版的劉健明(陳冠希)殺人一場,便令人想起《教父II》的羅拔迪尼路;而此片的結局中,儀式與捕殺的平行剪接也與《教父》相似。另一方面,由於時代背景,劇本亦難以像《竊聽風雲》般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如果有的話,也許就是他們間接説明了像郭興中那樣潛伏在香港的地下共產黨員早已存在。總的來説,如果你能抽離電影中的政治背景,把它當做一個愛情故事來看的話,此片還是令人滿意的。否則,便要等待《竊聽風雲3》了。《竊2》沒有離棄香港,我相信《竊3》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