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hinese Movies

Protege (2007) 門徒

毫無疑問,《門徒》是爾冬陞自《癲佬正傳》(1986)以來的最震撼的作品。故事剛阿力(吳彥祖)用了八年時間混到壟斷海洛英市場的「莊家」昆哥(劉德華)身旁。昆哥有退休之意,逐步將生意交給阿力接管。陰差陽錯,毒品工場被海關意外搗破,引起了昆哥對力的懷疑……另一方面,阿力與吸毒者阿芬產生感情,但阿芬無法於毒海自拔,阿力始終愛莫能助。

除了早年一些自港台出身的導演,爾冬陞是香港最關心社會問題的商業片導演,從他最早期自編自導的電影《癲佬正傳》(1986)及《人民英雄》(1987)開始已如是,近年則有《旺角黑夜》(2004)和本片《門徒》。爾冬陞雖是演員出身,但劇本寫得極佳,除了王家衛和麥兆輝,很難找到其他編導俱佳的香港導演。爾冬陞的劇本優勝之處,在於其平易近人,只是常見的敘述形式,但內容卻永不會給你例牌菜。以《門徒》的開場為例,張靜初啪針後躺在沙發上,女兒若無其事的替她把留在臂上的針筒拔掉,一句對白也沒有,但交代了很多事情,亦巧妙地為最後一場留下了伏筆。

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其實《門徒》的劇本與別不同,表面上主線是阿力如何取得昆哥的信任,搜集到足夠的証據瓦解毒品集團,但著眼點不在左右兩難的臥底身份或其身份敗露的危機。不同於《邊緣人》的正邪難辨,不同於《龍虎風雲》的忠義兩難存,不同於《無間道》的無法抽身。《門徒》中的阿力,平常獨自生活,過著可謂正常的生活;和昆哥之間,也沒有著墨於多少的兄弟情義,往事一直到最後才從昆哥的對白中道出,阿力告訴他一切都是假的,對昆哥並無多少歉意;他做了臥底八年,也不急於離開,即使到最後功成也沒有選擇身退。阿力身份被昆哥懷疑的戲,很早便出現,接著還有金三角及以後的一大段戲。電影的高潮不是打大老虎,拘捕昆哥的過程亦從簡。爾冬陞著眼的,是阿力身處毒品世界的迷茫和無力感。阿力想知道為什麼吸毒者會吸毒,想知道吸毒的感覺,到最後甚至企圖親身體驗。阿力企圖拯救吸毒者,但他連身邊的一個也救不到。電影的高潮,竟然是兩個代表性人物的下場:代表吸毒者的阿芬,最終葬身毒海;代表販毒者的昆哥,扭曲的價值觀,縱然家財千萬,最終亦只能哀求阿力讓他死去。兩場皆非常有力,是爾冬陞作為編導對於毒品問題所表達的最震撼人心的訊息。最後一場,阿力摟抱著女孩,更是完結得漂亮和感人。

本片票房不俗,五名主要演員劉德華、吳彥祖、古天樂、袁詠儀、張靜初演出俱佳,張靜初和吳彥祖尤其出色,除了他們的廣東話,實在沒有甚麼可批評。誠然,吳彥祖的角色本身比起劉德華古天樂不算難演,但他演到了一份實感。劉德華古天樂雖演出落力和有突破,但就是少了那份實感,達不到編導預期的效果。古天樂每次出場,觀眾都會發笑。劉德華的角色,在在令人想起《教父》III 的亞爾柏仙奴,劉已盡力而為,但礙於外型,演一個欲退休的中年毒梟,始終差了一點點說服力。而劉的演技雖有躍進,但仍是欠了一點點火喉,每場戲的演出,演起來有點不統一的感覺,好像不是同一個人物。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本片可視為導演張藝謀繼《英雄》和《十面埋伏》後的同系列面向國際市場的電影。張藝謀吸取了《英雄》的教訓,不再在說故事的形式上玩花招,而採用傳統的舞台劇形式,香港觀眾終能接受。到目前為止,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和評價不錯。可惜的是,張藝謀亦同時重覆了《英雄》的一些缺點。

先說故事,本片的架構不錯,全片主要發生在宮中,時間約在一日之內,人物亦限定在大王、王后和兩位太子四人。故事描述王后與大王子元祥有不倫之戀,其實大王早已知悉,暗中毒害王后。大王征戰歸來,元祥欲離王宮,王后不甘心,密謀兵變,迫大王讓位其子二王子元傑。重陽之夜,遍地菊花,最終染滿血腥。

本片的劇力不錯,各人暗懷鬼胎,互相角力,是全片最好的地方,其他一切都是商業包裝。一家人一個空間內的鬥爭,令人想起張藝謀早年的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但本片無論在劇情和形式上皆比不上《大》片,其實是張藝謀的倒退。形式上,因為要加入幾場武打,場景跳離了封閉的王宮空間,雖然程小東的武打場面悅目,但也破壞了電影的形式美學和氣氛。劇情上,可能也是為了市場需要,再電影的高潮加入一場可有可無,矯揉造作,徒具形式,彷如電腦游戲的「魔戒」式金銀兩軍對陣,重蹈了《英雄》的覆轍,是全片最大的敗筆。

演員方面,鞏俐由頭帶到尾,演技高超,把王后的複雜心態和對不同人物的態度表現得很好,由於大王的角色所限,連周潤發也不能與鞏俐匹敵,大王的角色,要到高潮部份才可發揮。劉燁的演出一如以往的好,把懦弱的大王子演得到家。反而周杰倫的演出令人徹底失望,二王子可的角色是電影中主要角色中唯一的好人,他被夾在父母的鬥爭之間,十分矛盾,但周杰倫的表演完全不合格。找他演出,只因為主題曲嗎?

本片舞台劇的形式,兄妹相愛的情節,可有令你想起曹禺的劇作「雷雨」?事實上,張藝謀已說了這戲是根據曹禺的話劇「雷雨」改編而成。這部早已被拍成粵語長片並常常被拿來取笑老套的劇作,張藝謀竟然敢拿來改編,可見其「藝高膽大」,但不是對劇本而言,已是對市場及觀眾口味而言,這正是張藝謀常常被國內人影評人罵又仍然受市場歡迎的原因,也正是張藝謀的強項。一、他把背景設定為唐末亂世和變成武俠的世界,淡化了老套的劇情;二、他用了極為華麗的服裝、場景和美術來包裝故事;三、他用了國內外知名的演員來演譯。觀眾目不暇給,對電影的照單全收,竟然包括了電影的缺點。據報紙說,本片在國內票房已逾二億,在香港和美國的票房也不俗,連一向對這種半藝術電影不耐的香港觀眾也對電影有不差的評價(難道是經濟好轉的關係?),可見張藝謀厲害之處。

電影最令人納悶的地方,是電影的主題。是單純的想表達人性中的私欲和醜惡嗎?如果把它想到對政治的反映的方面去,視乎你的詮釋,電影對政治的觀點,可以是很悲觀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寧取《十面埋伏》,因為它比較沒有野心,比較不造作扮言之有物,比較不落力討好外國搏取得獎,只是單純的武俠愛情商業片,但電影稱得上好看,電影各部門配合得好,梅林茂的音樂尤佳,比《滿城盡帶黃金甲》做得更好。

Confession Of Pain (2006) 傷城

我不敢肯定,但我懷疑《傷城》可能是有史以來製作最大的懸疑偵探港產片,也可能是有史以來首齣聖誕檔期的懸疑偵探港產片。我佩服劉偉強、麥兆輝和莊文強沒有重覆《無間道》劇種,以向港產片少見的片種挑戰,事實上,也像《終極無間》一樣,是向香港觀眾的挑戰,因為,懸疑偵探片,從來不是香港觀眾的喜好。也許,這也是找金城武擔任男主角,找濱崎步唱主題曲的原因,皆因推理片種,日本市場是接受的。

故事說酒鬼私家偵探丘建邦(金城武)的好友兼以前當警察時的上司兇殺組總督察劉正熙(梁朝偉)謀殺了他太太周淑珍的父親周元勝,並刻意留下的證據,將茅頭指向兩名無業遊民,後來該二人伏屍村屋,證據顯示二人分贓不均、自相殘殺,警方迅速結案。不料周淑珍對案件產生懷疑,丘建邦調查這案,丘建邦不禁懷疑劉正熙;另一方面,劉正熙發現自己神秘人監視,而對方可能知道真相……

麥兆輝大概是推理迷,港產偵探片很少,但他以前也拍過《追凶20年》(1998),今次的劇本也也有板有眼,吸收了很多荷里活懸疑驚慄片的優點,對香港觀眾而言,是一個對這類別電影很好的重新推介。(其實這類電影成本可以較輕,荷里活長拍長有,開拓到市場的話,可以是鬼片以外的另一選擇。)當然,對真正的推理迷而言,本片的謎團遠不及日本的推理小說。情節方面雖算合理,但若如宣傳句所言的「完美殺局」和「零破綻」,則距離甚遠了。不過,推理這種片種,從來不適合拍電影,因為謎團不難便不夠趣味,但太難又很難解釋,觀眾可能不能即時了解而一頭霧水。《傷城》的劇本算是做到一定的平衡,不難,也不太明顯,適合大多數觀眾,從觀眾的反應看來,似乎也能接受。編導亦聰明地加入了金城武和舒淇的愛情線和杜汶澤的插科打渾運來平衡主線,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編導也盡力把電影提昇到超過單純的懸疑整推理層次,加入了金城武和前後女友的關係,來對比梁朝偉和太太關係。不過,觀眾接受本片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幕前熟識的演員梁朝偉和金城武的演出,和幕後流暢的攝影和剪接。

梁朝偉的演出雖不算突出,但角色提供了一個讓觀眾看到梁朝偉的另一面的演技,也有一點收獲;反而金城武的演出一般,不及《如果‧愛》。兩人角色之間的張力也欠奉。舒淇和徐靜蕾的戲份不多,但演出尚算不錯。最可惜是可能為了遷就徐靜蕾,電影的收音有點問題,我懷疑是現場收音然後再混入徐靜蕾的配音,出來的效果有點不同步,削弱了電影的質感,這大概又是為了能讓影片在大陸上映而加入內地演員的犧牲。

Exiled (2006) 放.逐

也許,本片的英文片名應該叫做《Once Upon a time in Macau》,因為無論故事、場景、拍法、甚至音樂,都像極了一部西部片。在本片中,杜琪峰成為了 Sergio Leone,拍出了一部很有格調,快意恩仇的現代西部片。

故事講阿和與妻及初生兒子回澳門落地生根,昔日好兄弟火與肥奉大佬大飛命來殺他,但另一對好兄弟泰與貓為情義來保護他。和希望留一筆錢及妻兒,四人決先助和殺澳門大佬籌錢,卻中了大飛佈的局,和命喪槍大飛下,而大飛亦受重傷,誓要追殺四人。而和妻亦視火等為殺夫仇人,到處追尋他們…

片中所呈現的澳門,是一個荒涼、無法無天的世界,完全看不見新的東西,是一個十分抽離現實的世界,正如西部片中的小鎮。謝夫的酒店、妓女、槍戰、沙、黃金等,也在在另人聯想起西部片。或者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武俠的境地:幾位主角雖然對立,卻是講究公平決鬥、為朋友兩脅插刀也義無反顧的好兄弟,或者是素昧平生,卻惺惺相惜的好漢。杜琪峰是黑澤明的擁護者,片中擲毫決定去向,也令人想起黑澤明的武俠片《用心棒》。

本片導演的風格凌駕演員、劇本,杜琪峰將他在《槍火》摸索出來的拍法無限放大,劇本則結合了西部片、武俠片、英雄片的元素,拍出了一部異色之作。故事的細節雖然有點欠缺說明力,但整體的起承轉合相當峰迴路轉,例如片首的室內對戰、五人埋伏澳門大佬大飛卻突然出現,找黑市醫生又巧遇大飛,運命的劫金,和最終拯救和妻兒的戲都很好看。不過,人物方面,由於角色物眾多,缺乏篇幅描寫,很多都流於表面,演員只是實現導演風格的媒體,無甚發揮,張兆輝的演出,更是虛浮得與《大隻佬》的演出成為兩個極端。一些演員的角色,只是重覆了他們在杜琪峰前作的形象,例如張家輝、林雪、林家棟等,被編導定了型,只有吳鎮宇的演出較為可觀。

整體以言,本片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成績也不俗。杜琪峰的編劇班底屢次在類型片如警匪、黑社會電影中注入新意;而杜琪峰亦同樣在這些類型電影中運用不同的拍法(例如《大事件》、《PTU》和本片),拍出風格各異又一脈相承的電影。看來杜琪峰仍處於創作的高峰,作品仍可繼續期待。

《黑社會》+《以和為貴》(Election & Election 2)

個人認為,《黑社會》和《以和為貴》不認分為兩部電影來評論,所以不存在第一集和第二集的比較。分為兩部電影,只是商業考慮,內容上,其實是一部電影,分開來,便反以各有不足。正如我們不應將《標殺令》I & II 或《Matrix》II & III 分開內考慮一樣。把《黑社會》和《以和為貴》當作一部片來看(也不過三小時多一點,和荷里活的大片差不多),《黑社會》可說是香港電影和杜琪峰的傑作,大可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以和為貴》故事講述兩年一度的辦事人選舉又再舉行,樂(任達華)企圖連任,Jimmy仔(古天樂)為能得公安默許於國內做生意活動,亦爭取做新一任辦事人,與樂反目,樂少為了鏟除障礙,說服了東莞仔與其聯手,綁架Jimmy仔幕後老闆以迫令他放棄做新辦事人。

《黑社會》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嬴得最佳劇本,個人是有點微言的,我較為支持《如果。愛》。《黑社會》的劇本不是不好,但作為一部獨立的電影來看,它不夠完整。在主題上,它成功地顛覆了香港的黑幫片,對黑社會作出了狠狠的嘲諷,也無情地諷刺了香港的政治選舉。在人物方面,雖然每個人物都性格鮮明,但卻相當平面,只有任達華的角色描寫得稍為深一點點。它欠缺一個中心人物,讓觀眾投入,觀眾就像站在遠處看著兩幫人廝殺,然後若無其事地感覺到「黑社會還真見利忘義啊」,僅此而且。這些「欠缺」,其實都不是欠缺,因為它們的全貌須要到《以和為貴》才可看到,所以我認為《黑社會》和《以和為貴》是不能分割的一體。

在《黑社會》中,Jimmy仔只是一個平面人物,我們主要看到了他對大佬的義氣,但到了《以和為貴》,我們瞭解了他的理想,他對女人,後輩,同輩(飛機)的態度,對敵人的不擇手段,以及他的矛盾。《以和為貴》把Jimmy仔這個人物完整地建立起來,他成為帶領觀察投入的視點。Jimmy仔於《以和為貴》,就如米高古里昂(亞爾柏仙奴)於《教父》。

導演方面,杜琪峰已將自《鎗火》開始的技巧和風格發揮至大師級的水平。唯一過了一點火位的,便是餵狗一場。雖然杜琪峰已經採用了較為風格化的手法,但其實可以再含蓄一點,改用更為心理恐怖的拍法,以編導的功力,是一定辦得到的,例如東莞仔追斬鄭浩南的角色上密斗貨車便處理得很好,困獸鬥加上棺材內的人質,充滿了恐怖和荒謬。除此一些小瑕疵外,《以和為貴》在編導方面佳出色,全片充滿驚慄片的張力,又不乏劇情片對人性的深刻反映。此外,《以和為貴》對香港政治情況的影射已很明顯,無須贅言,但我相信還有一個訊息,就是編導對香港電影被大陸市場所左右的不滿,所以他們亦明言《以和為貴》已放棄大陸市場。其實,在商言商,他們當然知道,以杜琪峰今時今日的地位,他們擁有的是更長遠的國際市場。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負責《以和為貴》音樂不是《黑社會》的羅大佑,換了 Robert Ellis-Geiger,音樂在片頭出現時,感覺很好,很有荷里活電影音樂的感染力,相信會令《以和為貴》更能被外國觀眾接受。Robert Ellis-Geiger 不是常見的名字,上網一查,原來他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副教授,也算是香港製作。

港產片近年雖然境況悽涼,但過去二十年的因,總算結成了今日的果。王家衛和杜琪峰,你可能不喜歡他們的電影,但無可否認,是他們令香港電影還能在國際影壇佔一席位。相信一定已有影評指出《黑社會》+《以和為貴》是香港的《教父》,在題材、格局和電影的份量而言,的確有相似之處,如果明年《以和為貴》能再次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嬴得最佳電影(這可是很有可能的),便會成為佳話。第一,香港從未有續集能奪得最佳電影;第二,《黑社會》+《以和為貴》便會像《教父》I & II 一樣,成為第一二集皆奪最佳電影的影片。

Three Times (2005) 最好的時光

侯考賢的《最好的時光》敘述三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於台灣不同地方的三個愛情故事:《戀愛夢》發生在1966年的高雄,《自由夢》發生在1911年的大稻埕(位於今天台北車站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濱一帶,從清末到日治期間,是商業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也是人文薈萃之地),《青春夢》發生在2005年的台北。三種截然不同的愛情,三個時代的對比,三種不同的觀影感覺。

對觀眾而言,尤其是對喜歡侯考賢較早期電影的觀眾,最好的時光大概是《戀愛夢》。那些侯考賢式的長鏡頭,那些人物感情,那些台灣話,完全是令人懷念的侯考賢早期電影的氛圍。唯一不同的,可能是故事的結局,印象中侯考賢的電影很少是團圓結局的,看的時候以為是侯考賢的改變,以為是電影的主題:最好的時光。張震和舒淇那種含蓄的感情,令人看得很舒服。可是到了《自由夢》,卻是一段苦澀的沒有結果的感情,文人張震反對納妾,作繭自綁,沒有為所愛的青樓女子舒淇贖身,給與她自由和愛情。這一段侯考賢也拍得不錯,張震和舒淇也演得很好,可以感受到二人那種仿如夫妻的深厚和相敬的感情、舒淇的感懷身世、對張震的期盼和失望。舒淇在此段中可謂脫胎換骨,無論神態和內心戲,都把一個身不由己、不知付託與誰的青樓女子演得入木三分,相對於《戀愛夢》中那個傻兮兮的少女,天壤之別,單是這兩段,她已取得了金馬影后的分數了吧。

第三段《青春夢》卻是最壞的時光,故事描述張震和舒淇和他們各自的女朋友的複雜的男女關係,拍得出奇的糟。較短及近鏡頭的運用破壞了整部戲的風格和美感,是因為故事須要一個不同的處理方法嗎?上兩段戲幾乎全都在張震和舒淇身上,敘述比較集中和深入,此段卻多了很多舒淇的女友的戲,削弱了二人的關係,完全失掉了上兩段中張震和舒淇之間那種流動的感情,一切流於表面,難道又是甚麼「現代都市人關係的疏離」之類的東西嗎?我認為這種現代題材和現代感是編導的弱項。作為整部戲的壓軸,《青春夢》令人失望。反觀《戀愛地圖》中台北一段(易智言導演),同樣是1/3部電影,同樣是在片末女主角於騎機車時擁抱著男主角而找到片刻的慰藉,出來的感覺,易智言的一段比前輩的強得多了。

為甚麼會出現這種不應出現失衡?後兩個故事的內容很難說是「最好的時光」吧,為甚麼片名又叫做《最好的時光》呢?難道侯考賢想說60年代才是最好的時光嗎?為甚麼發生在1966的《戀愛夢》會是第一段而不是發生在1911年的《自由夢》呢?難道這種不按時序的安排有甚麼特殊的意義嗎?細想之下,發覺並非不按時序,只是不按故事的時序,而是按侯考賢創作的時敘。我想侯考賢是想為他以往的電影來一個回顧,《戀愛夢》那種鄉土的簡樸自然的情懷,不就代表了侯考賢早期的電影了嗎?《自由夢》中的第一個鏡頭(點燈)、字幕、政治事件、青樓,不就是代表了《悲情城市》和《海上花》了嗎?《青春夢》不就是代表了侯考賢後期的電影嗎?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出現《最好的時光》中這種編排。不僅如此,侯考賢還還用了不同時期的拍法去處理每一段故事,所以才會出現不協調的拍法。「最好的時光」也並不是指片中故事的內容,而是指過去侯考賢電影中最好的時光。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話,《最好的時光》証明了侯考賢電影最好的時光還是他的早期電影。如果侯考賢作這樣的一個回顧是為了總結過去然後重新出發,我希望他不要放棄了自己的強項,無論在題材或拍法上。只有中遠鏡頭不是問題,鏡頭不動或長鏡頭也不是問題,那可是著名的侯考賢風格啊,只要那些鏡頭所訴說的故事,能如以往最好的時光般,觸動到觀眾的心靈。

又:《戀愛夢》發生在1966年的高雄,知道同年香港發生了甚麼事嗎?同年,周慕雲從新加坡回到香港,在偶然的機緣下住進2047號房,開始賣文生涯… (《2046》)

Perhaps Love (2005) 如果‧愛

一邊看《如果‧愛》,一邊暗暗喝采,同是充滿商業計算又覬覦獎項的電影,我們香港的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比陳凱歌的《無極》,無論在各方面都高明得多了。論名氣,陳凱歌成名較早,又是得過金棕櫚大獎的著名導演,比陳可辛勝一籌。論拍片經驗,陳可辛卻不比陳凱歌弱,兩位導演都曾到個荷里活走過一轉,拍過一部不賣座的西片。論商業計算,兩部片野心同樣大。但從觀眾的角度看,《如果‧愛》比《無極》好看得多了;從說故事和導演技巧來說,陳可辛比陳凱歌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樣網羅了中日韓港的演員,企圖取得亞洲四地(如果算金城武來自台灣,則更是五地)的票房,同樣四出參展,企圖打進海外市場。《如果‧愛》比《無極》進取的地方是,陳可辛聰明地選擇了歌舞片的形式。一、歌舞片是內地未開發的市場,有可能成為金礦,《如果‧愛》隨時可以變為舞台劇繼續上演下去,如果張學友的《雪狼湖》也可以一演再演,為甚麼《如果‧愛》不可以?二、中國電影史上,這種歌舞片少之又少(還是根本沒有?),好或壞,《如果‧愛》及陳可辛都會名留影史,《如果‧愛》都會成為香港電影的經典。三、電影的原聲音樂及歌曲,亦必會比其他電影好賣。四、現在《如果‧愛》這個形式,給予導演很多發揮各種電影技巧的機會,得獎的機會倍增。

《如果‧愛》不進取的地方是,陳可辛用了一個與為他打響名堂的前作《甜蜜蜜》相似的故事,周迅的角色,基本上與《甜蜜蜜》中張曼玉的角色類同。也許陳可辛認為在片種上冒了險,便在其他方面保守以作對沖,採用了自己成功過的題材。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可以接受,最低限度他不是重覆自己,而是用另一種手法去講故事。如果我們可以接受王家衛一而再的講相似的故事,為甚麼我們不讓陳可辛再講一次?我更在意的是,電影能否再感動我。《如果‧愛》做到了。

選角方面,可說是十分合適。三位主角:張學友、金城武和周迅都演得出色。一如《甜蜜蜜》中的黎明,金城武的演技也令人有意外的驚喜。張學友也演得不慍不火,恰到好處。至於周迅,一如以往,好得無話可說。她的角色一點也不能說是討好,但我覺得她真的把角色演活了,就像金城武一般無法恨她,始終愛她。至於池珍熙的角色,老實說,有點賣弄之嫌,可能基於韓國市場的考慮,不想池珍熙太少戲而有此安排。

《如果‧愛》是歌舞片,曾經令我猶疑,因我個人對歌舞並不喜愛。但看罷《如果‧愛》後,發覺之前的猶疑是多餘的。以前荷里活的歌舞片,多由舞台劇改編,真的是歌舞連場,用歌舞來講故事。但《如果‧愛》基本上仍是劇情片,不過插入了數場歌舞去交代少部份的故事和角色的心態罷了,電影最好看的地方,即金城武和周迅的感情糾葛,主要還是以電影手法來表達。相反,陳可辛更技巧地把 Flashback 鏡頭滲進了歌舞中,使 Flashback 與歌舞同時進行,同時交代往事及用歌舞表達角色的心態。近年陳可辛雖然少執導演筒,但水準仍在。

《如果‧愛》銳氣打開一個未知的市場,故事的敘述形式有別於一般香港觀眾看慣看熟的模式,這種形式的電影一定有部份觀眾不能接受。但《如果‧愛》又不能算是一部突破性的電影,很多方面亦有其他電影的痕跡。不過整體而言,它相當能融會貫通,成功地揉合了多種元素,做到了雅俗共賞。最重要的是,它能感動觀眾。可以預言,明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必獲多項提名,如果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如張學友被提名男配角而非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接,一點也不會覺得令人意外。

The Promise (2005) 無極

曾經也是陳凱歌的擁護者,二十年前,《黃土地》簡直是驚為天人,然後又有張藝謀的《紅高梁》,令人對整個中國影壇充滿希望。很可惜,二十年後,中國影壇不見得比二十年前有多少進步,能在國際影壇站得住腳的,仍然是陳凱歌張藝謀。

陳凱歌的早期電影,一直有看,《黃土地》之後有《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都不失為好電影,但我開始納悶,在那幾部電影中,我再找不到《黃土地》給我的震撼,到了《霸王別姬》,陳凱歌得了康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後來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3年)。但是,我自此之後,就再沒有去看陳凱歌的電影了。坦白說,我個人對陳凱歌失望了,再不被他的電影感動,《霸王別姬》亦然。個人認為,某程度上,《霸王別姬》不過用了京劇的東方色彩+同性戀題材的組合,哄騙了老外。

隔了十多年,終於想看看陳凱歌怎樣拍《無極》。《無極》這類型電影,誰都知是《英雄》的延續,用藝術電影的包裝,加上強大的卡士,瞄準海外市場,期望達至票房及獎項的雙嬴。在這方面,《無極》的野心比《英雄》更大,集合了中日韓港的知名演員,企圖先奪亞洲票房,然後拿幾個國際獎項,再攻歐美。這類型的電影,可說是始於《臥虎藏龍》,《臥虎藏龍》原本應只是以亞洲觀眾為對象的電影,但李安拍出了超水準,《臥虎藏龍》令老外大開眼界,海外市場打開了,於是便有了張藝謀的《英雄》和其後的《十面埋伏》。但是,《臥虎藏龍》雖然得了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和最佳美術,但它最強的並不是攝影和美術,而是其出色的劇本,演員和導演。到了《英雄》,雖然有比陳凱歌長於說故事的張藝謀執導,但張藝謀卻企圖以藝術形式取勝,《英雄》成為一部形式大於內容的電影。平心而論,《英雄》不是劣片,但張藝謀用了太多日本經典電影的技巧,反而忘了自己的長處,又想言之有物,結果吃力不討好。相反,我認為張藝謀在《十面埋伏》糾正了《英雄》的缺點,把電影拍得賞心悅目,但不知甚麼原因,《十面埋伏》並沒想到得到應有的評價。張藝謀曾經是陳凱歌的攝影師,但這次陳凱歌可是走張藝謀所開發的舊路。而《無極》在很多方面,亦與《英雄》有相似之處,包括了優點及缺點。

說了一大堆,還沒入正題。很多人看了《無極》都表示失望,我想情況一如當年的《英雄》,觀眾對這些大卡士的話題作抱有一廂情願的過高期望。其實,陳凱歌又怎會甘於拍一齣普通的劇情片?《無極》中是一種另類的商業投資,放眼的是獎項,然後是獎項帶來的更大的國際市場。所以,事實上《無極》已經比想像中好看得多,最少它顧及了一般觀眾,有一個完整的、容易跟隨的故事。當然,故事動聽與否,就因人而異。在這方面,《無極》無疑吸取了《英雄》的教訓。可是,堂堂一個大導演的力作,又豈可沒有一個大主題?於是劇本便加入了一些很「玄」的主題,故作高深,企圖把一個平凡故事提昇到神話/寓言的層次。老實說,看故事大綱的時候,簡直一頭霧水。幸好導演在表達主題的同時,總算對一般觀眾有交代,有盡力把故事講得精彩,加上連場武打,總算不覺沉悶。喜歡解讀電影的觀眾,更大可再電影中找出很多象徵和寓意。但是電影的好壞,不在於是否有深刻的主題,說到底,電影講的是故事,《無極》有著與《英雄》相同的缺點,就是劇本缺乏像《臥虎藏龍》那樣的肌理,對人性的刻劃,沒有那種實感,加上視覺上那種電腦動畫帶來的虛擬感覺,始終令人有距離感,無法投入。演員的造型和服裝,好看則好看,但東洋味太重,初是還以為又是和田惠美的作品。張柏芝的造型最過火,仿如日本人偶。

演員方面,《無極》亦重蹈《英雄》覆轍,人物眾多,劇本卻沒有讓演員有好好發揮的空間。張柏芝是香港的金像影后,在《無極》中卻仿如花瓶,就將張曼玉在《英雄》中一般,無戲可演。謝霆鋒不提也罷,真田廣之算是保持了水準。演出較佳的是張東健和劉燁。劉燁戲份雖少,表現卻搶了張東健不少分數。張東健自《太極旗飄揚》令人刮目相看,在《無極》中亦沒有令人失望。聞說他的新作《颱風》也很賣座,在南韓戰勝了荷里活大片《KING KONG》。

總的來說,《無極》已經是陳凱歌比較接近觀眾的電影,電影本身的質素也不低。不過,如果站得遠一點看,我不得不替中國電影的前途擔憂。當韓國已經拍出了如《原罪犯》那樣的電影,我們還在拍這種靠東方色彩、美術攝影、港式武打的古裝片來打外國市場。這種片能再拍幾部?港式武打,只有數家,古裝武俠片香港觀眾早已看厭,近年不過藉電腦特技借屍還魂,但觀眾(包括老外)遲早看厭,到時我們又拿甚麼給人看?幸好香港最低限度還有杜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