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Japanese Movies

Suspect X (2008) 神探伽俐略

首先應該一提的是,此片的原名是《嫌疑犯X的獻身》,發行者為配合電視劇,沿用電視劇名,以免觀眾不知此片是伽俐略系列,是無可厚非,但原作榮獲五項日本推理小說及文學獎,是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最高傑作,也是日本推理小說的重要作品,書名具有深意,不應忽略,而故事內容的層次也遠比電視版的短篇故事高,不應簡單地僅僅把此片視為電視版的延續。其實短編原作的書名叫《偵探伽俐略》,電視劇名則直接叫《伽俐略》,並無將角色神化之意,香港冠上「神探」二字,放諸電視版還可,但放諸此片則未免誤導,讓觀眾以為此片是像電視版一般帶喜劇色彩的簡單推理劇。相反,此片不單是結構嚴謹的本格推理,寫人和情也深,而且透著絲絲悲情,比電視版嚴肅認真很多。

大家在電視版中看到的伽俐略,其實和原作相差甚遠,一言蔽之,電視版的編劇把湯川學(福山雅治)這個人物漫畫化了。在原作中,湯川學沒有口頭禪,並非精通各種運動,沒有在推理時用算式計算,也沒有在推理後擺出托眼鏡的手勢。誠然,這些加插的「特點」,的確令電視觀眾印象較為深刻,令觀眾對此人物更覺有趣,令電視劇更為流行,間接令更多觀眾入場看電影版,讓更多平時不讀推理小說的觀眾接觸到這部上乘的推理大作。但是,這種漫畫式、甚至近乎超人變身式的手法,與電影版故事的基調格格不入,看此片前我一直擔心編導將這種手法「照辦煮碗」,破壞了故事的感覺。結果是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雖然編導與電視版相同,但他們在電影版中的手法相當收斂,甚有分寸,電影中並無計算或擺甫士的鏡頭,而且相當忠於原著,拍出了原著的神髓。新加的戲主要只有兩場:一、開場時湯川學做實驗給内海薫(柴咲幸)看,出人意料的大爆炸,先聲奪人,主要是讓男女主角先出場,介紹人物給可能沒有看過電視版的觀眾。二、石神(堤真一)與湯川登山,這場戲道出石神自首前的心境,同時製造石神可能對湯川不利的危機感。這兩場戲都加得合理,能發揮到預期的效用。

原作結構之佳,就如戲中石神對數學解題的追求──美。它沒有複雜難懂的詭計,但佈局巧妙,一層又一層的誤導,一次又一次的意想不到,最難得的是,解謎過程不是單純的技術性解說,而是結合了對犯人動機的心理描寫,令人不禁動容。數十年來,多少推理小說作品企圖把犯人動機變成有血有肉,而非一般的金錢或復仇,但鮮有作品真的能夠感動人心,本作是極為可貴的異數。在本作之前,伽俐略系列一直是短篇,反而東野筆下還有一個叫做加賀恭一郎的人物,曾在多部長篇作品出現過,東野不選擇他而選擇湯川學,是明智之舉,他除了看到了天才物理學者對天才數學者的鬥智趣味,主要還是看到了理智與感情的鮮明對比,加上東野原本就擅長的推理,令原作攀登上推理小說前所未有的高度。推理小說迷不可不讀原作,同樣地,電影迷亦不應錯過此片。

演員方面,堤真一的精確演出,非常出色,他把石神這個人物活現在觀眾眼前,令電影版的石神甚至比小說的更令人惋惜同情。福山雅治表現平穩,柴咲幸則無甚戲可演,因為原作中本來並沒有内海薫這個角色的哩,大概是製作人認為一男一女的組合更能吸引觀眾吧。(原作中湯川的搭擋是草薙,即電視劇中被調職所以把湯川介紹給内海那個刑警。)從很多細微之處可以看出,日本的製作人對一部電影的計劃考慮得非常周詳和全面,我相信整個計劃都始於這部長篇小說,為了把它改編成電影,他們先拍電視劇(第1-10章),再拍特別篇(第0章),還特地在特別篇中的回憶劇情裡讓石神出場,最後才拍攝電影。在日本,東野圭吾更同時出版了兩本伽俐略系列的新作,分別為短篇集《伽俐略的苦惱》和長篇《聖女的救濟》,而内海薫在《伽俐略的苦惱》的第一個短篇中正式在小說版登場。所以,電視劇或電影的續篇可以預期,伽俐略迷引頸以待吧。

20th Century Boys (2008) 20世紀少年

《20世紀少年》不但是漫畫家浦澤直樹的最高傑作,也是日本漫畫的代表作之一。其構思新穎,異想天開,劇情豐富、縱橫交錯、佈局奇詭,令讀者欲罷不能。我追看了此漫畫8年,每看完一期,便熱切期待下一期,興趣不減。可能漫畫成功,尾段的劇情的確有點拖延,但整部漫畫仍是傑作。漫畫最後兩集出版時,封面的書條上報導日本決定將漫畫映畫化,大為興奮,期待至今,雖然也有點擔心電影版如何拍那個巨大機械人。電影甫上畫,急不及待入場,結果並沒有失望。基本上,此片可謂原汁原味,準確地呈現了漫畫中的世界,另我等浦澤迷大感欣慰。

作為漫畫家,浦澤畫功超卓,漫畫本身無論情節或分鏡電影感極強,本片中很多場面甚至連分鏡也按漫畫來拍,可想而知。日本漫畫家有兩類,一類只畫不編,劇本需要由其他作者提供,或改編小說,另一類則自編自畫。浦澤屬於後者(雖然早期他也做過前者),作為編劇,他便明顯比其他漫畫家強得多,故事結構、人物性格、劇情的舖排,甚至比專業的編劇還要出色。所以浦澤是奇才,但他的漫畫題材手法不算大路,男主角通常不是俊男(本故事的主角健次更可說是醜男),在香港除了漫畫迷恐怕認識他的人不多。但今次日本製片人肯豪擲60億日元拍3部作,從他們的信心,可見此漫畫的成就。

原作漫畫版共24冊(20世紀少年1-22集,21世紀少年上下集),此片劇情來自1-7集,原作人物眾多,情節複雜,把7集的劇情濃縮為一部電影並非易事,本片長達140分鐘,仍稍嫌不足,尾段有點倉促。相反,沒有看過原作的觀眾則可能會覺得冗長,有點難以消化。事實上,原作提供了極佳的材料,最聰明的改編方法,無疑是去蕪存菁,不作改動。基本上,編劇只是把原來逐一披露的劇情剪接回較正常的時序,讓觀眾容易跟隨。

故事背景橫跨1960年至2018年,時空交錯,是香港觀眾最不習慣的模式,劇本亦已盡量減少時空的跳躍。但其實此故事之魅力所在,正是其不同的時空。2000年血洗大除夕,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朋友」究竟是誰,他的動機是甚麼,成為故事中心謎團,其懸疑性一直保持住故事的引力,令讀者一直追看下去。故事中的時空共有三個,即主角們的童年(60-70年代)、中年(20世紀末)及2015年,而2015年才是故事中的「現在」。在2015年,還有一個虛擬時空,模擬六七十年代,讓角色能夠親臨過去,是第一個時空的巧妙延續。這個時空,主要是懷舊,是那個年代的童年生活的集體回憶,浦澤的巧思卻把這些回憶轉化成「朋友」的動機,變成巨大的懸念。20世紀末的時空,寫的卻是中年寫照,理想的落空,現實的殘酷,以前最壞的「死肥仔」偏偏在社會名成利就,以前夢想幹大事,拯救世界,早已遺忘,所以浦澤喚醒他們,再給他們一次機會。至於未來世界,則是對現今世界的反諷。秩序井然的社會,其實是假象,真實是強權、打壓、思想箝制,當權者欺世盜名,滿嘴謊言。三個時空、各有懸而未知的事件,因果相關,逐步揭開,形成此故事的張力。現在電影觀眾看到的,主要是第二個時空的劇情,很多有趣的劇情,仍未上演。覺得此片好看的觀眾,務必要看下去。覺得不然的觀眾,也請不要放棄,好戲還在後頭哩。

劇本忠於原作,導演堤幸彥大概也是原作的忠實讀者,他成功地拍出漫畫中的氛圍和神髓。造型和選角方面,十分神似,配角尤甚,反而可能是為了市場需要,健次和雪路選了唐澤壽明和常盤貴子,比原作的人物漂亮。不少劇情,也拍出原著的感覺,眾人勢孤力弱,為拯救地球,捨身赴義,也成就了小孩的夢想,令人感動。日片的可貴之處,就是其令人感動的地方,充滿了東方味,試想此故事若落入荷里活手中,會變成甚麼樣子?除了特技較優,原作的味道必定蕩然無存。這種文化的獨特性,無可取代,我們香港人自小被日本電視及漫畫薰陶,所以也能體會共鳴。

Hero (2007) 律政英雄

論製作,日本電影越來越像電視劇,不久前的《手紙》,現在的《律政英雄》也像,缺乏電影感,只是一部闊銀幕菲林製作的電視劇場版,雖然也多了幾個電視少見的 Top Shot 鏡頭。事實上,就像《阿森一族》一樣,本片更擺明是賣「電視感」,無須迴避,企圖將電視上的成功帶到電影(《律政英雄》是日本電視史上最高收視的日劇),《阿森一族》玩電視廣告,玩 “To be Continue”,《律政英雄》更在開場廿多分鐘後玩電視片頭,結尾也再玩公園內一字排開的陣容,劇情人物更大量參照電視版,如果你沒有看過電視版,可能便會少了一份親切感。

正如很多日劇一樣,故事一再強調鍥而不舍、不言放棄,誓要揭開真相的精神,踏破鐵鞋,終於找到証據,在最後一刻帶上法庭,然後來一番正氣凜然的對白。雖然老套,但這亦是我們香港人喜歡看日劇的理由。這些感情,不知為什麼港產劇永遠拍不到,即使拍也只能令觀眾嗤之以鼻或發笑,不知何時我們香港人已經變成這個樣子,唯有在文化較接近的日韓劇中找尋。日本人就是有本事拍這些東西來感動你,本片也算成功做到了。論橋,推理其實很簡單,只有神探阿蒙的程度,但不是編劇差勁(日本的推理小說冠絕天下),只是太複雜的橋段不適合拍電影,這種程度也算合適了。相反,本片最佳之處,其實正是劇本,可謂精心剪裁,面面俱圓,枝節豐富但工整,有條不紊。大量來自電視版的元素,編劇皆能把它們一一滲進劇本中,例如阿部寬的婚外情,小日向文世的社交舞,木村的直銷購物狂,與中井貴一的友情,當然還有
樣樣俱備的食店和與松隆子的愛情。親切的情節此起彼落,喜歡電視版的觀眾一定看得津津有味,會心微笑,未看過的也會覺得有趣,絕對不會不明所以。利用外語來表達愛意,日劇不知已用過多少次,但編劇苦心經營,用了整整一部電影來慢慢舖木村的西班牙語,到了最後一句對白才用,觀眾如何不受?

演員方面也非常完整,電視版的演員一網打盡,就像港片找中日韓台的演員合作一樣,本片也找來韓國的李秉憲,但李秉憲出場實在太少,只是客串,無戲可演。中井貴一和綾瀨遙的功能也是演員陣容的完整性多於實際用途。木村的演技十年如一日,演甚麼角色都是同一個演法,即使落到大導演之手,如王家衛的《2046》或山田洋次的《武士的一分》亦如是,沒有進步,尚幸萬人迷外型討好,在本片中仍未走樣。久違了的松隆子也仍然如昔,她算演得不錯,但戲份不多,愛情線不是主線,沒有很大的發揮機會,反而不夠在電視版中搶鏡。幾年前韓片冒起,日片銷聲匿跡,近年韓片整體水準下降,日片回歸。《律政英雄》海報上說是最強檢察官回歸,就日片來說,本片未必是最強回歸,但也相當不俗了。

Touch (2006)

如果你沒有看過漫畫原著,《Touch》應會是一部「都幾好睇」的電影。但如果你欣賞原作者安達充的表達技巧,你就會失望。當然,電影導演可以用更適合電影的手法,但如果他的手法不比原著好,就不如忠於原著好了。簡單而言,《Touch》電影版只是有其型而無其神。

上杉達也、上杉和也是一對孖生兄弟;淺倉南是他們青梅竹馬的朋友,兩兄弟都暗戀南,弟弟和也是學校棒球隊的主將,不但運動了得,亦是校內的高材生,誰都認為和也與南是天生一對。相反,哥哥達也甚麼都比不上弟弟。和也為了完成南的夢想,努力進軍「甲子園」,卻遇上車禍喪生,達也加入棒球隊,希望實現三人的夢想。這便是《Touch》的故事骨幹,如果你在甚麼地方聽過,一點也不出奇,《Touch》是80年代的作品,風行至今,已經有幾代的青少年看過了。好看的地方是那種微妙的關係:和也死前,是三角關係 vs. 兄弟情,達也並非不如和也,某程度上他只是不想與和也比較。當然安達充沒有明言,而用了很多場戲去暗示和含蓄表達,這些手法亦是安達充的風格,也是他的強項。如果說和也背負著南的夢想,那麼和也死後達也背負著和也和南二人份的夢想,漫畫的後3/4部份,就是敘述達也如何向甲子園進發,直至決賽前才肯向南表白,才有力量去面對決賽。(3/4的意思是約20期漫畫,連載了約4年。)

如果說《Touch》電影版好看,那麼好看的部份都是直接繼承自原作的。改編的部份,卻是令人失望。最失敗沒有珍惜原著中的經典場面,卻換上了平庸的處理。和也死前還可以,由和也出事那一場開始便越走越遠,漸漸失去了原著的神髓。以和也出事一場為例,原著有相當巧妙的安排:和也去比賽卻忘了帶護身符,父母叫達也帶給和也,達也途中經過了人群(暗示出了車禍),去到學校隊員還誤會達也是遲來的和也。球賽開始,和也沒有出現,達也看電視轉播,原來已在醫院中等待,然後醫生出場告知噩耗,達也木然走到球場帶走正在看球賽的父母。連場好戲,便被電影版白白浪費掉了,換來是明場看見和也為救小孩而出事,變成最平庸的電視劇情節。另一個令人氣憤的例子是結局,原著中達也缺席球賽的開幕典禮,去找南到河邊表白愛意,因為和如果他不確定南對他的感情,他便沒有辦法站在球場上投球。很感人的一幕。電影版卻變成南趕到球場看比賽,還要塞車然後下車跑到球場,讓達也在投最後一球前看到她而擲出決定成性的一球,安達充20年前已經絕不會寫的三流場面都給電影版拍了。達也母親不贊成達也打棒球的情節也是畫蛇添足,不如多花篇幅再達也和南的關係上。

所幸的是,三位主角(齊藤慶太,齊藤祥太,長澤正美)的表現不俗,恰如其份。(不過長澤正美的演技酷似初出道時的廣末涼子。可能因為文化關係,日本演員的演技有點千篇一律。)原作的優點仍夠支撐整部戲,所以亦有支持者。聽說安達充的另一作品《Rough》亦會開拍,也是由長澤正美主演。希望下次換上好一點的編導,其實安達充的作品雖然鬆散(因為長期連載的關係),但常有神來之筆,只要去蕪存菁,不難改編成為一部好看的電影。

Nana (2005) 世上的另一個我

改編自少女漫畫的《Nana》出乎意料地好看,絕不局限於女性觀眾,男觀眾亦會被戲中兩個女孩的友情所感動。

故事描述小松奈奈(宮崎葵飾)前往東京,希望能與男友多點見面。在火車上,她剛好坐在搖滾主音大崎娜娜(中島美嘉飾)身旁。二人於東京車站各走各路,但機緣巧合,合組了一個單位共住,逐漸成為好友。奈奈和娜娜在日文中同音,都是讀作 Nana,片名就是指她倆人的意思,本來相當簡潔。發行商把片名加上一個長達七個中文字的片名(香港漫畫版的譯名),擺明是想借助與近期的成功日本電影如《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及《藉著雨點說愛你》同類的片名,引觀眾入場。原名難直譯,另改也無可厚非,但沿用《世上的另一個我》,卻有點商榷的餘地。電影早前在香港亞洲電影節上映時,也沒用這個片名。奈奈是世上的另一個娜娜嗎?娜娜又是世上的另一個奈奈嗎?

《Nana》仍然留有很多少女漫畫的元素:隻身闖東京的女孩、偶像樂隊、很「酷」的結他手和主音歌手、寒冷的故鄉、孤單的童年、遠大的夢想等。我們這些可說是飲日本文化奶大的香港人,誰沒有看過?我沒有看過漫畫版,無法比較,但是電影版的《Nana》卻的確超越了一般少女漫畫的脫離現實,把兩人的故事,拍得相當真摰感人。

本片的最大功臣,應為編劇淺野妙子(當然還有原著者矢澤愛及另一位編劇,亦即本片的導演大谷健太郎),兩個女孩之間的友情,寫得十分細膩;奈奈的角色和故事較為簡單,一心往東京去與男友過幸福生活,卻發現男友變了心,僅此而已。一切都是對照,為了另一個 Nana ── 中島美嘉飾演的大崎娜娜。娜娜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角色,她為了自尊,放棄了愛情,卻不又無法放得下。她把鎖套在男友蓮的頸上,被鎖住的卻是自己;明明鎖匙就在自己的手中,卻又無法解開。中島美嘉把這個角色演得很有說服力,令人動容。兩個 Nana 基本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個單純,一個複雜;一個柔,一個剛。娜娜把奈奈變堅強了,奈奈則融化了娜娜倔強。但若說是「世上的另一個我」,總覺得較像奇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是另一種意境,《Nana》不是同一回事。

與其他近期的日片不同,《Nana》基本上不是愛情片,雖然劇情主要圍繞二人的愛情。我寧願說它是一部關於友情和成長的電影。總在最須要朋友的時候,另一個 Nana 就在身邊:奈奈失戀抱頭痛哭,娜娜睡到奈奈床上默默抱著她;娜娜終肯去看蓮的演出,奈奈一直盼望蓮看到娜娜,娜娜想起與蓮的相遇以至分手,蓮卻到底沒望過去,兩人肩並肩站在台下垂淚;奈奈工作上碰得焦頭爛額,娜娜給她最意外的獎勵等,很多段情節,都很有感染力。戲中還有兩個前後呼應的地方,頗有心思:娜娜兩次睡在奈奈的床上,兩次與蓮在浴缸中對話,中間經歷很多,拍出很大的對比。

《Nana》是一齣以劇情為主的電影,大谷健太郎用了很平實的手法,流暢的把故事娓娓道來。事實上,有這麼好的劇本,我作為觀眾已經很滿足了。如果你已經感到自己老,去看看這部電影,再體驗一次青春是甚麼的一回事罷。